文学创作现状与思考
作者:张无为 时间:2009/11/5 11:39:08 来源:zhangwuweiok 原创 人气:2204
(一)文坛现状
•喜忧参半:(自由自在)(默默无闻)这是90年代后的状况
•“当代文学六十年” 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北京召开 (今年10月9日《人民日报》 龙慧萍 冯雷),由首都师大文学院、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和《文艺争鸣》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研讨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白烨关于当代文学“三分天下”的观点:
•以文学期刊为阵地的传统性文坛
•以市场运作为手段的市场性文学
•以网络传媒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其实都比较复杂)
•北大邵燕君从“文学生产机制”着眼指出:当前“新旧分制”的格局已经形成且不可逆转。传统机制面临着老龄化、圈子化、边缘化的趋势,而“80后”“90后”、网络、博客等文学力量的繁荣已经成为事实,因此,如何评价这些作家和现象成为了必须面对的课题。
(二)多元化展开及存在的问题
•自我定位——
•各种二分法:宫廷文学、民间文学;纯文学、俗文学;精英文化,平民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
•三分法:传统性文坛、新媒体文学;市场性文学、
•评介电影《建国大业》:是主流文化与市场文化结合的产物。
二、创作理念与层次跋涉
(一)理念的确认
1、介入与抵抗:
德国女作家赫塔•穆勒“爆冷门”
10 月8日晚,有消息从瑞典传来:德国女作家赫塔•穆勒,由于“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真,描写了那些被剥夺者、被驱逐者的境遇”,获得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样的颁奖辞,这样的“爆冷门”,应该使我们恢复了几分对老诺的敬意。
赫塔•穆勒的介入与抵抗
大陆只翻译过她的两篇短篇小说,一篇是刊登于《译林》杂志2001年第6期上的《黑色的大轴》,另一篇是刊登于《世界文学》2003年第5期上的《一只苍蝇飞过半个森林》。
《黑色的大轴》的文字非常诗意,是很散文化的韵味语言,富有哲理性:“井不是窗也不是镜子。向里望久了,常常会望进去。那时,外公的脸就会从井底升起,停在我的脸旁。他的双唇间是水。穿过井可以看到一根黑色的大轴,可以看到她在村庄底下旋转着岁月。”
《一只苍蝇飞过半个森林》一个有着34年工龄的罗马尼亚单身女工的世界,透过这个女工的世界,展现了一些普通人的生活及生命,描绘了专制下人们的生活,隐含的矛头直指专制的残暴,但这一主题却是通过一个情感故事表现的。一切都是隐隐约约、暗示性的,一切都在小说内部进行、开展。没有明确的反抗,也没有公开的声讨,但作家想要表达的,读者心知肚明。这是作家和小说的默契,也是作家和读者的默契。与此同时,这也是文学和政治的微妙平衡。作家这时更注重语言的精练和细节的力度。比如女工和男劳改犯传递土豆的细节。“一块热土豆就是一张温暖的床。”这样的句子。
台湾也只有时报出版社在1999年引进了她的《风中绿李》中文译本
波兰诗人米沃什的话来说,东欧是“另一个欧洲”,是一个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而又饱受纳粹帝国和苏联帝国轮番凌辱、统治和镇压的土地,但是,那又是一片产生了像米沃什、扎加耶夫斯基、昆德拉、凯尔泰斯这样一些作家和知识分子的土地!正是因为他们,人性“在窒息之前发出了最后的呼喊”,人的尊严和价值、文明的光辉在一个最黑暗、残暴、愚昧的年代得以幸存……
穆勒作为逃亡作家的话:“我走的是一条死路。你不应看它通向哪里,而是看它从哪里开始!”
2、超越欲望化与清浅
北大陈晓明(《幸存与“渐入佳境”—对当代文学现状及可能性的思考》2009年08月) :
其一,对中国人的生存历史与现实有真实的穿透;
其二,立足于本土生活,对人性有更丰富的洞察,开掘人类经验的广度和深度;
其三,依然有能力发挥出汉语的表现力,汉语在小说叙述或诗性写作方面的独特意味。
三者各居其一就是好作品,而要有更结实可靠的生命,则要三者都达到。
他认为,当今至少有四位作家值得称道:莫言、贾平凹、阎连科、刘震云。代表作是:莫言的《檀香刑》《生死疲劳》、贾平凹的《废都》《秦腔》、阎连科的《受活》、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
《新世纪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2009年08月 吴义勤
当代文学的“纯文学”之旅应该是先锋(新潮)小说拉开帷幕的。但是可能性并没有转化成现实性,“政治标准”被消解后,带给文学的价值真空,非但未能给中国文学界一种有机性、生态性的文学思维,反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真正的文学都有着文学史的情结与冲动,都有着对于文学本身的严肃而庄严的信仰,它与各类“文学票友”的玩文学有本质区别。
真正有文学价值的是源自切身生命体验与精神冲动的原生态、自然、粗犷的文学性,这对于长期被各种观念、教条、政治与道德说教反复修饰、污染过的文学性而言,无疑是清新、原始而有力量的。
由于随后以新写实小说和新生代私人化小说为代表的世俗化、欲望化写作潮流又以另一种狂热的姿态诠释着同样的主题,并极大地改写了文学的形象。
大众传媒对文学本身并不感兴趣,感兴趣的只是文学能怎样吸引大众的眼球,制造轰动效应。今天,“否定”、“批判”、“酷评”正在成为一种时尚,
(二)层次的体会与认知
1、物质手段: “作诗自我稻粱谋”;
2、成为工具:“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3、浅斟低唱: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4、人类忧患:“多好的酬劳啊,经过了一番深思,终得以放眼远眺神明的宁静!”
三、历练与实践
•(一)逆向思维
•1、武汉大学浪淘石倾城诗社社长赵成帅:好的诗歌并不是华美,它传达的是诗人自己的思想和独自的体验,是不可言说若即若离的一种感觉。
2、逆向思维实例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从明天起,……
•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徐萧诗—《不如做个渔民》
• ——给海子的童话
•我想做个渔民,打捞海水和爱情,随时出航。
在第十个黄昏,我会收获一尾大鱼,白鲤
或者红鲷,他像我的寂寞一样经不起引诱。
海里本可以牧羊、种树,但有一天蓝色
终于厌倦:开花是一件多么残忍而又荒谬的事,
粮食无法填满任何一块温柔的土地,她们理应
死去。冰冷的铁器犁过我的生活,你走了。
•你走的那天夏至还未至,但我已等不及,而你
是无法等待。从那天起,海港空了,每一艘
帆船、驳船,甚至汽船都早早驶入海底,
谁也不等谁。今夜,我拎回两袋海水,为了
回答你抛下的问题,用一枚信封邮寄给她。
这样,我们就可以继续生活,吃苦,享福,讲故事。
• 2009.2.12 上海1987年生,复旦大学07级历史系
(二)神秘性
难以捉摸;高深莫测。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各种奇闻怪事,神秘事件。在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后,不得不反思人类的渺小和无知。
自然、社会、人自身中有很多我们至今用科学仍无法解释的神秘事件。
神秘,不仅存在于生产力和科学都落后的古代,它将伴随整个人类。
文艺的审美需要:在中国文艺中比比皆是
何不言:《写在十九岁之前》
何不言,原名何兴中,1985年生于广西,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03级中文系本科。
明天我将在一列火车上进入十九岁,这让我感
到措手不及。一个姑娘说:“车厢里的时间,
应该比外面快些吧。”于是我想起我第一次坐
长途火车的那天:一觉醒来,窗外的房屋与群
山界限模糊,分不清凌晨与黄昏。
后天我将会在一棵大树下乘凉,那里的空气时
常布满飞虫。路过的村民们经常把尘土踏得胡
乱飞扬。一些老人将和我聊起几十年前,他们
在深夜翻过大山的故事。然后和往年一样,我
们喝茶,摇扇子,像是在等待秋天。
从城市回到乡村需要经过:大小的河流、隧道
与原始森林。你翻出旧像片,说回到出生地就
是回到最让人忧伤的地方,说出生地就是你看
不到的地方。对了,所以我常常漫无目的的走,
沿着大街一直走,走累了就掉头。
有人说蚂蚁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唱歌,在大雨
来临之前唱歌,唱出一截快断的钢丝。这时野
草迅猛地抽芽,指向月亮。夜莺降临高岗。一
个类似的场景曾经在我梦中出现。后来我拍打
自己的头颅,看见鸟群仓皇飞出。
而公路一直被各种线条切割。我在一栋高大的
玻璃建筑物前停下,背靠墙壁,听着
车辆的呼啸声,感觉自己像一个落魄的魔术师,
慢慢隐身到身后的玻璃之中。
张枣的诗《镜中》
作者简介:张枣(1962—),湖南长沙人,著有诗集《春秋来信》。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涩。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这首诗,写得典雅、高贵,揭示着某种神秘的忧伤,其优美的语言与意境的歧义,将我们带进了一个富足而孤独的内心世界,像一个动人而秘不可宣的爱情故事,欲说还休,欲罢不能。
诗本身的张力与不确定的美,达到很纯的地步。
(三)执着探索
拒绝纯粹 对抗异化——白鸦复旦演讲录
(《诗歌月刊 下半月》2008年6月号)
80年代后的诗歌构成:
一是第三代诗人的影响仍在延续,余波未息;
二是后现代思潮入侵后,出现了各种解构风潮,比如以“下半身-垃圾派-低诗歌”为代表的消极解构,以“可能阵线”、“卡丘主义”等为代表的积极解构;
三是被统称为“神性写作”的那一类庞杂的阵营,他们的实验也是现象之一;
四是女性诗歌几个阶段的写作;
五是代际写作现象,比如中间代、八零后;
六是大学生诗歌写作群体的深刻转型,其实关注这个群体更重要,你们的集体转型,将直接影响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国诗歌发展。
21世纪的变化
和八九十年代相比,21世纪初的大学生诗歌创作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代大学生诗人已经不再纯粹,甚至拒绝纯粹,并集体呈现出对“异化”的觉醒
北京大学未名诗歌节、中国人民大学诗歌节、武汉大学樱花诗歌节等,都定期举办,学校也给予一定支持,
不过,诗歌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就像跳舞、唱KTV、户外拓展运动、DV自拍一样,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部分,这种不“纯粹”,也就意味着大学不再是先锋诗歌的摇篮,主要原因将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因素、二是立场因素。
关于立场:充斥于90年代中后期的“民间”与“官方”的诗歌立场对立问题,在当前的大学生诗歌创作中已经很不明显,加上批判力的不足,娱乐性有余,当前的大学生诗歌与八九十年代相比,已不再具有强烈的先锋性和实验性了。
大学诗歌诗歌写作存在的问题:一是传统的抒情诗歌泛滥,缺乏实验性;二是很多大学生诗人陷入了海子的精神旋涡;三是娱乐化和多元化倾向。
所以有句话要送给在座的同学们:让我们这一代大学生诗人,怀着正直的悲伤,热爱生活,对抗异化,关注当下,成为将来清算中国体制文学史的中坚力量!
诗的义务:怀着正直的悲伤,与时俱进,勇于承担收拾大众心理残局的责任。
大众心理残局表现为“传统迷失”、“移民情结”、“信仰危机”“感情麻木甚至扭曲” ,比如“剪辫子”是进步的,但一代人就有了“传统迷失”的心理残局;再如“改革开放三十年”肯定是进步的,但一代人就有了“移民情结”的心理残局。
我们反对盲目对抗意识形态,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既有成果,也有恶果;恶果并不可怕,但需要收拾。
(四)学生创作分析
告 别
06级外国语学院(1)班 柳柳
一个人
踽踽而行在栽满梧桐的街道上
不断的回忆
不停的走...
伴着风吹叶落的声音
悄悄地告别一段路程
同时
也在告别那段往事
就好像一个人的战争
注定单枪匹马
注定荆棘横生
我渴望
路的尽头会是一片生动的风景! (07年《关注》)
懂 得 改 变
向日葵每天都围着太阳转,因为它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大雁每年秋天都往南飞,因为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度过寒冬;干旱地区的植物叶子大多是又细又长,因为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减少水分散失,抗御炎热的天气。
人生就像在黑暗的洞中摸索,一旦找到了突破的洞口,一个充满阳光、自由的天地就会出现在自己的面前。
( 06级汉文系(三)班 梅媛 07年《朔方》)
阳光中的向日葵 (芒克)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把头转向身后
就好象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你看到它了吗
你看到那棵昂着头
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
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
它的头即使是在没有太阳的时候
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
你看到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应该走近它
你走近它便会发现
它脚下的那片泥土
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会攥出血来
心语—致祖国(历史系08级 张建刚)
人海中
我比浪花更激动地
(五)我的创作
解构星星
题叙:一位诗人说:告诉我,星星永远是星星吗?
花潮无声地从亘古漫过来
汇成一叠书卷
传说层层叠叠 没人能掀到
那本书的封底
……
在诱惑和诱惑的致命角逐中
沧海桑田让人反复失语
而你 仍旧守在棋盘上 默默注释
……
不知是哪颗星 刚刚划过
一道陨落的弧光
关注者的双眼一亮 随之又归于沉寂
启文艺同仁书
浩浩天宇,星球之间能有几次偶遇?我不知道,只感觉有无数流星滑落,他们是为寻觅相知吗?茫茫人海,70万万面孔,即使在一生中又能相见几何?而个中又有偌许萍水相逢,擦肩而过,虽有瞬间的面对,旋即成为永远的忘却;亦有知遇之恩,但各自却在独有的经纬交叉点上;更多的是层层叠叠的记忆,斑驳无序,而人生并不允许从头再来……在大众文化与时尚姘居,BLOG百叶窗被数以亿计的网虫啃成捕“鱼”的器具时,谁能判断,曾经的一片片处女地维系过多久?……大千世界光怪陆离, 多少次试图补救千疮百孔的努力,结果却令人啼笑皆非。但谁说人原本不是向良向善的?
开辟文艺属地,就是抵抗一切世俗和异化,张大文艺精神,就是回归生命的故乡!我以为,追求某种终极是必要的,哪怕只在过程中仅仅晒出层次显影或抵达相对高度。
“诗与哲学在最高层面上交汇”,是顺理成章却难以如期的旨归。读过尼采也能感受终极,又须戒绝走他的后续路!这是把玩自己的关键。那么,中国人最缺乏的“宗教精神”于此就十分必要。谁叩开此门,谁就可能赢得真义,因为,“没有长长的石阶通向最孤独的去处”……现实与理想之的鸿沟若非宿命,完人就不能相对而言。单能领略到两者之间的张力(不是默契),就是美的向度。勇气并前行,在同侪没能企及的中途定格,业已拥有了悲壮感。走下去,不是因为路唯一,而是纪录的高度在某时刻唯一,就是这样。
即使像有理论家所说,写诗就是屙屎,这话其实大有深意,至少所义指的是痛快写作,而国骂即使不是诗却依然有发泄的效果。发泄缘于积淤,积淤更在于没有通道。通过交流和冲撞,化解彼此心中的垒块,是生活的基础部分。无论如何,真诚的异样声音是宝藏,我以为。
我曾感慨:桃花源花期已去,玄都观菜英早枯,而陶令、刘郎也成为蝴蝶标本!现在我想:尽管孔雀偏偏背对着你开屏,老鼠过街仍有万人响应。然而,吟哦逼妙境,天地自澄明。在形而上的时间能否飘逸,在形而下的空间会否漂泊,都事在人为吧。当把箱子底层的秘密合盘托出……什么时候这些幽深的潜意识水域浮动在社会的上层,人类才在沧海桑田中——走向本真。当上帝表示终于没有存在的必要之后,人们才能一同涌入天堂,那又何尝不是流星雨漫飞的时刻?
结语
北岛《民族文化复兴之梦—致2049年的读者》
2009年10月3日在香港——回首与展望,让我深感悲观甚至绝望:中国这一百年的进步付出多么巨大的代价,最大的还是创造力的代价。
大幕正在拉开,舞台徐徐转动,那些为民族文化复兴做梦的人开始行动。
一、对中华文明遗产的疏理与重新定位,包括对“废黜百家”的矫正,让诸神复活,成为民族文化复兴运动的新动力;
二、以推动汉语现代转型为目的,修订中小学语文,让基础写作成为大学必修课。同时成立非官方的最高权威机构——汉语文学院,重写文学史;
三、废除由国家豢养作家的体制;
四、扩大以民间为主的国际文化交流;
五、建立专业的文学翻译队伍;
六、配合民间文学刊物建立独立的文艺批评机制。
这六点是基本条件。青年一代最终会厌倦或摒弃以物质主义为代表的时代潮流,集体反抗将为民族文化复兴的新转机。
2009年11月1日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