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留住——摘自《心理辅导讲座》

作者:骆祚武  时间:2008/3/31 21:03:3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435
  骆老师是我校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具有独到的见解,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现将他在全校“青少年健康知识专题讲座”上的讲话精选两章,供班主任借鉴,或许能够一解您的困惑。    
  
  在坐的大多数同学也许我们在校园几度相逢,但未曾相识,我先还是作一个自我介绍吧。我姓骆,是骆驼的“骆”。
  虽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姓氏,但我还是因为有这样一个高贵的姓氏感到自豪!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甘于奉献,这是骆驼的个性。我也准备像骆驼一样在教育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一辈子,像骆驼一样脚踏实地做好本质工作,像骆驼一样,把自己的一生甘于奉献给我的学生。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和在座的同学们一样,祖祖辈辈都是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当我和同学们这个年龄相仿佛的时候,常以我的父辈是农民而羞于见人,在填写各类履历表时,面对家庭出身这一栏时,我犹豫良久,不敢下笔,似乎觉得“农民”这两个字特别刺眼,生怕别人轻贱我的出身。当我第一次来到城市,孤独地伫立在繁华的街道,面对高楼大厦,我无所适从,就像一个流浪者,感觉处处森严壁垒,几乎要窒息,我知道,这是一个农民子弟的自卑心理在作怪。今天,我就先和同学们聊聊这个话题:作为农民的子弟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出身?
  在坐的同学们,不知道你敢不敢承认,在你内心深处,作为农民后代的你是否也曾有过自卑心理。如果说有,那也很正常,因为我们同那些富家子弟、官宦子弟比较起来,我们是显得寒酸了些。常言说:自古纨绔少伟男,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虽然我们不能从父母那里继承丰厚的物质财富,但我们遗传了农民父母身上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基因”,但凭这一点,我们就有了立足社会的资本。当我逐渐走向成熟,特别是到了而立之年以后,一提到“农民”这两个字眼,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敬畏之情,每当我见到表现农民的艺术作品,我更是激动不已。
  1980年,中国著名的油画家罗中立画了一幅题为《父亲》的美术作品,被称为是一曲中国劳动农民的颂歌,画面以黄土高原为背景,正面是一位老年农民的头像,脸上布满了犹如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一般的皱纹,整个画面呈土黄色。作者以真实的现实生活和朴素的艺术语言,赞美了中国劳动人民任劳任怨、艰苦朴素、不求索取、只求奉献的优秀品质。在展览会上,无数观众伫立画前,感动得双泪长流,震撼了无数观众的心灵,被认为是最美的艺术作品。
  这学期,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河流与村庄》,作者就是我们学校的刘玉新老师,刘老师这本书里处处充满了对农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他对农民命运的深情关注。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农民,不仅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同时也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本学期,我班上转入了一名特殊的学生,他的名字叫李南方。今年21岁,家住火烧坪一个叫溜沙口的地方,1999年初中毕业时,他以509分的成绩考取高中,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家中只有80岁高龄的外公,无奈之下,他只好辍学在家,用稚嫩的肩膀担起另外家庭的重担。一个15岁的孩子在家种有五亩地,喂两头猪,一日三餐照顾病重的外公,整整坚守了6年。今年上半年,外公去世,他才重新回到校园。在我班就读以来,他格外珍惜迟来的学习机会,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经常找同学和老师补习功课,成为全体同学的楷模。李南方,这个普通的农民子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甘于奉献、敢于负责、自强不息的精神时刻感动着我。今天,如果不是他外出实习,我一定会把他请上台来,坐在我的旁边,一起来作这场报告。
  大而言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古往今来,是千千万万个农民在广阔的土地上通过诚实而艰苦的劳动,一步一步在推动着中华文明向前发展,他们是历史文明的真正缔造者,是最值得我们敬重的阶层。在上个世纪初,鲁迅先生就深刻地作出了“农民,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的论断。小而言之,无数个农民个体在贫瘠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任劳任怨,春燕啄春泥一样为我们筑起一个安乐的家。近年来,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部分农民远走他乡,抛妻离子,成为城市的农民工,在座的同学们的父母和我是同龄人,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只有自己知道,为了老有所养,小有所教,他们宁愿生存在城市的边缘,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同学们,我们的口中食,身上衣,上学费,哪一样不是我们的父母心血换来的?我们的衣食父母难道不值得我们敬重吗?我敢说,在坐所有的同学,向上追溯不到三代一定是农民,有谁敢轻溅、蔑视我们的农民父母,那就是忘本,那就是不孝之人,忘恩负义之人。此时,在坐的同学们如果还没有忘记你的出身的话,那么,请和我一样站起来,用你的右手按着你的心脏,把下面的话跟着我大声地说一遍:我生为农民的子女而自豪!我身上永远散发的是泥土的芬芳。勤劳刻苦,坚韧不拔,勤俭节约、朴实善良、自强不息是我们永久继承的精神财富!(请坐下,谢谢同学们。)
  前些日子,当我看到外面的拾荒者,满载同学们丢弃的完好的鞋子、被子、盆子等生活用品以及书籍时,我心惊;当我在饭厅见到同学们随意抛洒的食物时,我心痛;当我在校园里看到随处破坏的公物时,我心寒。面对这样的情景,我真想挥舞着拳头,对你怒目而视,大呵一声:住手!但我不能这样做,也不允许我这样做。有时也想虔诚地跪在你面前,小心翼翼地抬起头,轻声地问你一句:你是农民的后代吗?
  诚然,在座的大多数同学,终究有一天会离开生我们、养我们的那片土地,也许同学们早已把理想定格在繁华的大都市,这是好事,也是我们的教育所希望看到的。从今天开始,无论你将来是在深圳、广州,还是在北京、上海,当你行走在繁华的大街上,或者漫步在霓虹灯下时,请你抬起头,挺起胸,把眼光从脚尖上抬起来,投向前方。不要因为是农民出身而轻贱自己。如果有一天你成了富翁、名人,或者政府官员,也请你不要忘记了你的出身,不要忘了农民的本色,千万要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
  这是我今天最想跟同学们所说的话,正视我们的出身,发扬我们父辈们的优良传统,永葆农民朴实、勤劳、节俭的本色,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对待我们的人生!
  春天莫采秋天的果
  ——摘自《心理辅导讲座》
  骆祚武
  今天,我将和同学们讨论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如何正确处理和把握男女之间的情感问题。有一个词语,在这里我很不想说出口,但又找不到其它恰当的词来定义男女同学之间的这种情感关系,姑且还是引入这个概念:早恋。词典里查不到这个词语,也没有哪一位专家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我的理解是:所谓“早”字,就是还没有到谈婚论嫁的年龄,或者说还不具备谈情说爱的资格而谈恋爱,谓之“早”;“恋”,我认为还不是指真正的爱情,充其量只是同学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之中,对异性产生的好感或者依恋,朦朦胧胧,莫名其妙,有几分苦涩,也有几分甜蜜。有一句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来形容男女同学之间的这种情感,倒是恰如其分。
  在这里,我想与同学们讨论有关爱情的三个话题。第一,做为师长,或者说是过来人,我们非常理解同学们的这份情感。不要以为我们老师满脸的冷峻和严肃,专会扼杀爱情而不懂得爱情。其实不然,我们是担心同学们在人生的路上第一步迈不稳,摔了跤啊!
  每当上课时,有的同学精力分散,注意力不集中时,老师知道你们在想什么;每当下晚自习后,你在楼梯间磨磨蹭蹭,其实,我们知道你们在那儿等什么;每当归寝前,你在林荫树下徘徊,还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其实,我们也知道你们在期待着什么。我们大可以放几个暗哨逮你个正着,甚至……但我们终究没这样做,我们是害怕同学们还稚嫩的心灵受到伤害。不知在座的同学们是否理解学校管理者和老师们的良苦用心。老师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情感丰富的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承认同学之间的这种朦胧情感是美好的,是纯真的,是值得珍惜的,如果同学们在这个年龄与这种情感不期而遇,没有必要惊慌,也无须自责,它不是洪水猛兽。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东方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百年以来被世人津津乐道、赞不绝口。是爱情的力量给我们留下了这么经典的艺术作品。爱情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如果正确地把握得好,它会推动个人向前发展;如果沉溺其中,它就会让你裹足不前;如果任其泛滥,它甚至会淹没整个人生。
  可能有学生会反问我:既然你承认我们男女同学之间的感情是美好的,这样甜蜜的东西为什么不让我们去品尝,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老师会温柔地扼杀我们的爱情?这关系到我们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到底什么时候恋爱才合适?先撇开这个话题,我给同学们讲一个经典的故事。
  在上个世纪的土耳其,有一个英俊潇洒的年轻人,他在19岁那年遭遇到一段美丽恋情,下面是儿子与父亲之间的一段对话。
  父亲说:“还是到此为止吧,听爸爸的话。”
  儿子辩解:“是她主动的。况且,她的条件的确不错呀!”
  父亲轻轻摇头:“奥罕,你还太小。”
  “太小?爸爸,我已经19岁了,是一个男子汉了。而你,当年只有17岁不就和妈妈好上了?”他自认为抓住了父亲的话柄,情绪越发激动起来。
  和蔼的父亲说了这样一番话:“你说的没错。可是,你知道吗?我17岁的时候已经在葡萄酒作坊当酿酒师傅了,每个月能拿2000万里拉。我是说,我当时能够自食其力,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为爱情埋单。你呢,一个里拉都挣不到,你凭什么心安理得地钟爱自己心仪的女孩?”
  他桀骜的心被父亲的话征服了,一声不吭。
  父亲又语重心长地安慰他:“奥罕,不是爸爸古董封建。你想想看,一个男人,如果没有经济基础,不能为他的爱人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如果你是女子,你会怎么看待这样的男人?儿子,我告诉你,我一直都认为,一个男人,如果没有一份赚钱的工作,不能自食其力,哪怕他40岁甚至50岁,都不配谈恋爱,谈了,就是早恋。”
  听了父亲的这一番话后,儿子经过思想斗争,他做出了从女孩身边安静地走开,从这段虚幻飘渺的无根之爱中抽身而退的决定,为此他承受了半年的痛苦。
  他就是奥罕•帕慕克,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父亲的这番话,可谓语出惊人,表面上看似乎不合乎逻辑,但又是那么入情入理、无懈可击。那些沉醉初恋不知归路的人,在听了这个故事之后,不知作何感想,但愿也能一语惊破梦中人!
  人生的路千万条,但凡我们每一个人在三十岁以前有四步路是必走之路:第一步是求学(6岁—22岁),第二步是求职(20—24),第三步是求爱(24岁左右),第四步是成家(30岁以前)。这四步路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先后顺序不能变。求学是为了更好地谋求一份职业,有了好的职业,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才有资格去求爱,有了心心相印的两个人才可能成其家。有一句歌词这样唱道:“爱就一个字,不要轻易说出口。”我们看看这“爱”字的结构(出示展板“爱”),它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一个“爪”,义为手,“⺈”形如房子,义为家,中间是一颗心,下面是两个人。这个字隐含的意思是:两个心心相印的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共建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园,这才是爱的真正含义。显然,我们的同学们还不具备这种能力去“爱”,也没有这样的资本去“爱”,因为真空中养不活爱情,就像温室里培育不出花朵一样,即使有那些固执的人,拿父母的血汗钱来呵护自己所谓的爱情,我敢说,这样的情感一经风浪,马上灰飞烟灭,一见阳光,马上脱水枯萎。可能有人在下面嘀咕:你也太势利,太古董,太不浪漫了。作为过来人,我要慎重提醒大家:再美丽的爱情脱离了必需的物质基础,也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儿。
  或许有人想问我:听您这么一说,我也认识到了我们这个年龄谈情说爱不合适宜,可摆在我面前的就有这样一份难于处理的情感,您说该怎么办?这应该是我们今天谈论的最后一个话题:在不适宜的时候一旦遭遇爱情,你该如何面对?容许我暂把这个问题搁下,先说点别的。中国有一种名酒叫“茅台”,在上个世纪初就获得过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的金奖,之所以名贵,据说是因为茅台的酿造工艺特别复杂,刚酿出来的酒味道辛辣,又苦又涩。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是酿好的酒装在陶罐当中,密封起来,深埋在地底下,至少窖藏十年。有朝一日,一旦开启,那是芳香四溢,甘美醇厚,妙不可言。如果把这种酿造“茅台”的方法移植过来,用同样的方法来酿造我们的爱情是一种最佳的选择。把这样一份来得不是时候的情感深深地窖藏在心底,让它发酵,让它成为你前进的动力,在合适的时候来启封这份情感,你一定会品尝到它的芬芳与甜美。
  我曾在电视上亲眼见证了一段窖藏了五十年的爱情故事,让我感动好一阵子。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有一个学生叫王应睐,他深深地爱上物理系的一漂亮女生,在学习过程之中,他逐渐迷上了生物化学,在经过了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他作出了让爱情为事业让路的决定,一张小纸条是这样写的:我们还是分手吧,因为我爱上了另外一个“人”,她的名字叫化学。从此,扎进实验室,潜心研究,硕果累累,填补了我国生物化学领域里的多项空白。在2001年的北京院士大会上,当年的这一对有情人不期而遇了。白发苍苍的两位老人相视会心一笑,两只手再次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在场的熟知内情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爱,不仅仅是快乐和甜蜜,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忍耐和克制,有时甚至是痛苦。
  中国有一个成语:“以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本来的意思是说:以其在水边用羡慕的眼光赏鱼,不如退回来织好一张网,把这条鱼网起来。这个成语是最好的爱情策略:也许不少人就有这么一条爱情的小鱼在你的眼前游来游去,搅得你心绪不定,甚至彻夜难眠,很是渴望得到它,可是你两手空空,是无论如何也捉不住它的。不如退回来,安下心珍惜青春年华,学好知识,练就立足社会的本领,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到那个时候,说不准有一条美丽的小鱼会自投到你精心编织的网中。
  同学们,我很高兴和大家讨论恋爱这个话题。爱是美丽的,同学们之间的感情是值得珍惜的,但爱情之花要开对时节,只有在恰当的季节开放,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我们要等待自己慢慢长大。目前,你们阅历太浅,容易把出于生理或情绪的一时冲动当作爱情来理解。感情不稳定何来永恒?事业尚未定向何来成就?经济尚未独立何来保障?责任不能承担何来爱情?
  敞开心扉,忘记性别,从精神的层面去欣赏,你会发现,那里有一片更自由更坦荡的天空任你遨游,你将拥有更多能理解你、欣赏你的异性朋友。那时候,你就明白,喜欢并不一定要以恋人的形式相处。我很欣赏陈琛在《窗外》中的一句歌词:“想一想你的美丽我的平凡,一次次默默离开。等到有一天我荣归故里,再到你的窗外诉说情怀。”学生时代的恋爱大多是无言的结局,是一场始于玫瑰终于眼泪的游戏。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幸福主题,童年享受父母的呵护,少年时代体验求学的充实,青年时代沉醉于爱情的浪漫,中年拥抱事业的辉煌,晚年享受天伦之乐。不同年龄阶段主题错位大多会是一场悲剧,春天就做春天该做的事,如果在春天去采摘秋天的果实,品尝的将是苦涩。
  抽打自己的鞭子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在漫长的人生道路的每一步上,都要经常鞭策自警,万不可以为有过一两次抽打就可以沿途平安了。‘自新应似长江水,日夜奔流无歇时。’”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叶子 于05-27 13:26发表评论: 第1楼
  • 骆老师:至今我都记得您曾经当我们班主任时的情形,时间又过了六年,您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