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应该怎样选?真正站在“语文”的角度来选
作者:王研 时间:2009/11/9 10:55:40 来源:流浪客 转发 人气:412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认为,学生不爱学鲁迅的文章,也有教育方式不得当的原因
语文教材应当真正站在“语文”的角度来选择文本
2004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新版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教材中选用了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而鲁迅的作品则由原来的5篇减少到了3篇。当年秋天,该版教材即开始在部分实施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使用。
今年8月,湖北媒体报道了一则消息:湖北省将在新学年采用人教版语文教材。此消息被各大门户网站转载后,很快变成了引发热议的焦点新闻。这本已经出版了5年的语文教材,在2009年秋季新学年开学之际,始料不及地卷进了公众话题的中心地带。
争论的焦点由梁实秋作品首次入选国内中学语文教材,发展到鲁迅文章究竟“该去还是该留”,各方声音你来我往。事实上,鲁迅之所以发展成为话题的核心角色,是由于近年来,如何评价鲁迅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他本人的文学贡献,一直是文学界和文化界争议的热门话题。而在有关作家作品的具体讨论背后,包含着一个更加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即,语文教材的内容选择究竟应该以什么为标准?
新中国成立60年来,语文教材的内容选用一直带有强烈的时代特点,而近年来,针对语文教材的改革,也屡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改革语文教材,可以说是为了适应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也可以将这样一段渐进式的过程视其为“语文”的回归之路。
“语文”的真正含义
每个受过教育的人,一定学过语文,但是,也许没有多少人可以准确讲出语文的含义。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人们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同时,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语文的概念,它是进行表述、记录、传递口头或书面信息的文字言词的物质存在形式;语文是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发情怀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种意识存在内容。
《新华词典》言简意赅地把“语文”注为“语言和文字”,也指“语言和文章”或“语言和文学”。总而言之,学生们学习语文,是培养表达、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是在培养人文精神、对爱与美的感知能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徐林祥在谈及语文教材的内容选择时表示,语文教材的改革是一个前行的过程,“ 这‘前行’,表现在语文教材文本选择方面,就是教材的编者对教材文本选择已达成共识,即‘文质兼美、适合教学’。 ”
对于上世纪40~7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来说,语文教材更像是一个工具,一个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读本。
不久前,《望》周刊发表了一篇深度报道,题为《中小学语文教材60年变迁:从政治挂帅到人性追问》,文章系统梳理了60年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脉络。当中,有几个时间点对语文教材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951年7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和1953年经改编出版的语文课本,都强调从各个方面反映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清除旧社会所用的国文课本里的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内容,用革命思想教育下一代;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8年秋编辑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中,和鲁迅同时期的名家几乎“集体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反映和歌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作品,语文教科书几乎成了时事宣传手册;“文革”期间,各地语文课本普遍的选文标准是“以毛主席著作为基本教材,选读“文革”的好文章和革命作品”,这样,各地的语文课本不可避免地充斥着 “语录加批判”式的文字;1978年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在三篇政治内涵课文之后,紧接着的五篇课文都是有关科技、自然、社会的内容,并通过简单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的教育;2000年发布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之外,特别强调了“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从过去几十年来语文教材选用内容的变化中不难看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语文教材背离了 “语文”的真正含义,成为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工具,因此,教材所选用的内容过于单一,站在语言、文学以及教育、教学的专业角度来考察,并不适宜选入课本。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