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局限及教改趋向

作者:佚名  时间:2009/11/3 23:06:17  来源:zzdyh 转发  人气:414
  高中的语文教学要参与培养跨世纪的未来人才,就必须研究现状、解放思想,确立适合社会发展的、能够指导自身运作的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凭借,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改革的成败都与教材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现行高中教材(必修本)虽然经过反复修订而成,但仍存在很大的局限和缺陷:(1)作为全国统用教材,仅此一种,很难照顾到各地不同的教学实际。(2)就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来看,这套教材内容尚显单薄,与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视野还有较大的差距。(3)教材编排采用单元文选式,从高一到高三,选文难度差别不大,听说读写训练没有一条明晰的线索。(4)教学目标先后次序不明确,难以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年级之间、单元之间甚至课与课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一种文体分布在三个年级,各种文体交错穿插,教师难以使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学了第一册不知道对学习第二册起什么作用,学了第二册也不知道比学第一册提高了多少。(5)语法修辞等基础的语文知识都穿插在初中教材中,高中语文教材中穿插的单元知识与训练内容本身构不成知识学习体系,也构不成能力培养体系,与单元学习内容也没有必然的联系。(6)许多课后的思考和练习在编排上也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同年级的思考和练习体现不出语文学习的进步和发展。这种教材内容的散乱、目标的模糊,自然容易导致教法的单一、学法的单一,教师找不到教学的梯度,学生感受不到进步的快乐。三年下来,学生学了六本书,到底有哪些收获,恐怕谁都难以说清。难怪有的高中毕业生并不认为自己的语文水平比初中阶段提高了多少;有的老师也反映,高中学生的作文书写不如初中时工整了,句子不如初中时流畅了,内容不如初中时明白了。这虽然说的是个别现象,但由此也可以发现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着失误。其中教材编排上体现不出高中语文教学的广度、深度和梯度恐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样,变革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体系就显得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了。如何变革?从专家、学者到普通教师,许多人都在思考和探索。张志公先生曾提出“教材改革要面向现代化建设”,并特别强调了现代化的几条根:一是“规范化”,二是“科学化”,三是“信息化”,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五是“国际化”,六是“坚持爱国主义”,七是“人的素质”。张先生谈到教材改革时还提出一种设想,“单开一门文学课”,另编一本“语文读本”,“教地道的语文”(见1995年第1期《中学语文教学》)。上海市建平中学的程红兵老师在他的《高中语文教材改革总体构想》一文中还提出了他所设计的一种高中语文教材编写方案:“每册教材根据培养目标,阅读课型分五个单元。第一单元为筛选型阅读……第二单元为框架型阅读……第三单元为阐释型阅读……第四单元为赏析型阅读……第五单元为研究型阅读……”(见1995年第3期《中学语文教学》)。庄文中先生也强调:“要着眼于综合性和应用性,来构建高中语文应用知识体系”(出处同上)。这些讨论和建议,一方面说明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大家明确高中语文教材改革的一些基本方向:广博、有序、梯度分明、操作性强,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现行高中语文课程的设置也有很大的局限性:(1)全国统用一本书,没有地域差异,也没有要求差异。(2)一套教科书,面向全体学生,有的吃不了,有的吃不饱,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3)单一的课程设置造成了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脱节。(4)单一的教学内容使许多高中学生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在我看来,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与初中阶段相比应该具有明显的区别,初中阶段可以说仍然是基础阶段,高中阶段则可以说是提高阶段,应该具有广阔性、应用性、分析性、鉴赏性、研究性等特点。据有关报刊介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高中语文课程都不是我们这样的整齐划一。为了适应高中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也为了社会的需求,除了开设必修课外,它们还大量开设选修课。如美国的部分中学,选修课程达300多门;日本中学的语文选修课程有许多是以中国文化为专题的,日本高中学生所掌握的唐诗、宋词等比我们的一般高中学生还要多。这许许多多的事实,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敲起了警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