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难承生活之重

作者:丰县华山初级中学 李真  时间:2009/11/18 8:14:50  来源:nba542949852原创  人气:459
  跨世纪的语文教学,“大语文”教学观已深入人心,语文不仅有课堂,还有课外,更有生活的源泉。
  由此说开去,语文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无所不包,无时无处不在,语文几乎成了万能的了。于是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都会告诉学生说,“生活的外延跟语文的外延相等”。即“生活有多宽广,语文也就有多宽广”。果真如此,教语文的老师将成为万能的老师,甚至可以承担其他学科的任务了。
  生活的外延何其宽广?社会生活,人生哲理,历史画卷,个人心灵历程,自然科学等等。另一方面,语文只是一门学科,它有自己的特点和功用。如果超出自身的范围,只能跟自已为难。如若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题目几乎让所有的猜题押题的师生目瞪口呆,但又让多少学生在这个题目上一脚踏空,真实的水平得不到充分反映,因为不是语文,而是生物,并且是专家研究和关注的内容。语文外延是生活的外延,那么语文解决不了“记忆可以移植”的问题,不了解“记忆移植”,那么语文的表情达意的功能何在?还是说高考,每年的科技说明文,更是让人满头雾水,与其说是考语文阅读,还不如说考数理化生。所以,让语文关注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不是科学的态度;这至少会使教师教学无路,学生学习无目标,使语文漫无目的的教与学,将来必使语文陷入盲目随意与不可知,这是相当危险的。
  那么,语文的外延定位在何处呢?这需要由其内涵来决定。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这其间有三层含义一是语文是基础课,关注的是生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相适应,体现其语文能力的核心;二是语文这一文化基础课,饱含思想文化内涵,体现其表情达意的功能,确定了其人文的内涵;三是技能定位,体现其理解及运用语言的能力目标。叶圣陶先生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因此,我们有理由说,语言的工具性是第一位的,其他才表现为文章、文学及文化,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至于更多的其他的东西,语文没有必要负载过重。
  语文教学定位在工具、载体上,并不排斥思想的存在。因为思想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文以载道”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是这个原因,中学语文说到底是重视形式的。学生的思想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侧重规范的语言学习实际上是对思想的优化组合。语言的丰富多彩促进了思想的提高,而思想感情的丰富和发展又为语言找到了依赖和支撑。
  当前,语文迫切需要轻装上阵,语文外延等同生活,可以让语文生活化或生活语文化,为语文发展作些探索;但决不能使语文教学虚幻而又自欺欺人。语文外延与生活外延相同是有待进一步论证的,语文教学的外延决不能等同于生活的实践,因为对学生进行母语教学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就是语文”,在语文要求放开手脚的同时,语文不应当承受生活的沉重。
  选入教材的文章和文学作品,是运用语言的范例。学生阅读它们,藉以各积累语言素材,形成语感,获得语文知识,习得语文技能。从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看,学生不论读文章,还是文学作品,最终还是为了学习语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