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关注“情感点”和“脉络线”——对两节《春》研讨课的思考
作者:临淄区实验中学 于宪平 时间:2010/1/11 23:09:06 来源:yuxianping01原创 人气:1070
朱自清先生的《春》,通过精美的语言传神的描绘出了优美的春天美景,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赞美。
听了朱慧敏、承益群两位老师跟孩子们进行的《春》的教学,感触很深。如何将这如诗如画的春天以及《春》与学生们共同分享?让孩子们身临其境的感悟作者的情感?
承益群老师的《春》重视情感的抒发,抓住了朱自清先生《春》一文的情感点:对于春的喜爱与赞美,抒发心中“田园牧歌”般的情感。承老师在整体感知方面的教学设计我非常赞赏:这篇文章到底是抒情诗,风景画,还是春之赞歌呢?紧紧扣住了作者的情感,学生的分析,老师的分析,都源于此。比如:“春风图”中,“抚摸”、“酝酿”以及贬义褒用的“卖弄”等词语,分别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温暖柔情,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的馨香、醉人,从听觉角度写鸟儿在和悦的春风中尽情鸣叫的情态。作者从多种角度,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显示了作者锤炼语言的功力。
教师抓住了文本的情感点,引导学生在赏析语言的同时理解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非常自然。
朱慧敏老师的《春》重视了脉络线,更是在教学设计方面技高一筹:在剪辑的视频中,我们非常清晰地看出了作者的教学思路——朱自清喜欢春,因为春美在……;我喜欢《春》,因为春美在……。两个问题很好的将学生拉入课文,使之进入文本情景。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的得出结论:朱自清喜欢春,因为春美在破土而出的小草,美在小草旺盛的生命活力,春美在万紫千红的花,美在温柔的春风,美在细密轻盈而有绵长的春雨,美在精神抖擞的充满希望的人们……这是对文本多好的解读!第二个问题重视了语言的赏析,特别是学生对于语言的个性化的理解。比如:“钻”这一动词不仅写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活力,更写出了小草迫不及待的深情。说得多好!朱老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了多角度的赏析,并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春的勃勃生机。在学生陶醉在春的美景之时,作者适时介绍朱自清先生的民主战士的身份,引入时代背景。从而最后归纳本文的脉络线:《春》美在景物、美在语言、美在情感。
朱老师抓住了本文的脉络线,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自己的生活,层层深入。
以上是我对这两节课的思考,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