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利用学案导学,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作者:成都经济开发区实验中学 张华英 时间:2010/2/22 15:34:36 来源:scjysczxzhy 原创 人气:3286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十年寒窗,苦尽甘来。工作了,经常听人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那就读书吧。听前辈们说,要想教好书必须熟悉教材、考纲、考题。为了让学生多考几分,我把个人爱好放在了一边。每天发愤读书,潜心研究,只是关注的焦点往往是教材、教参,摆放案头的也多是考王、考典,习惯于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强调“标准答案”、应对“统一考试”,讲、练、评,再讲、再练、再评。在讲、练、评中规范着答案,应对着考试。最初几年,在我的碰碰撞撞中,教学成绩也还不错,市、区教学评比屡屡获奖,我自以为找到了教学的一条捷径,自然也就更加坚定了我的认识:字、词、句、段、篇,样样不漏过;增加课堂容量,“深耕密植”、“深挖墙,广储粮”;课内不够,课外补,利用作业抢时间……原以为凭着我的刻苦与虔诚,我的教学生涯将会充满阳光。
但,仿佛在一夜之间,新课改课程增多,课时减少,课本容量却丝毫没有减少;学校将课时压缩为40分钟每节课大大减少了学生的课程学习时间,减轻了他们的课业负担;成都市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若干规定》采取切实措施减轻学生负担,禁止违规补课,并清理和规范招生行为。《规定》规定:为减轻学生负担,成都市将从控制作业量等方面入手,保证学生有充足休息时间,今后高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时间每天不超过2小时;在严禁违规补课方面,成都市规定,除高三外,严禁中小学校以任何名目(包括家长委员会等)占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一条条新闻、一个个规定对课堂效率本就不高的语文学科无疑是雪上加霜。时间短、课业重、任务多等等问题接踵而至,对我这个面对新方法本就束手无策的墨守成规的老古董提出了挑战。传统的教学,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预先不知学习目标学习被动;作业重复或与课堂没有联系,造成学生对语文的误会,以为语文课文学不学一个样,从而大大减少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甚至有学生把语文比作鸡肋,说什么食之无肉、弃之可惜……我从自设的天堂坠入了现实的深渊。教书,书难教;教人,人难教。一时间,教学成了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苦闷、忧郁的日子很不好过。有机会就外出散心,石经寺里听禅读经,三岔湖中冲浪消愁,五凤山里寻幽探险,但正如苏轼所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所有出行的快乐都是暂时的,回来的日子依然得面对那原本得心应手现在却一筹莫展的教学。原本可爱的学生再也无法激起我的爱心。
怎样才能提高语文的课堂效率,挽回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正如一位教师经常说的:老牛只能拉破车,怎能拉宝马、奔驰?落后的教学方式怎能适应如火如荼的改革。爱迪生说:“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提高效率。”古语说:“穷则思变,变则通。”苦思冥想之后,仍是百思不得其解。怎么办?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改变人。”那,就读书吧。
回想参加工作这些年来,还没有真正用心读过一本书,脑子已变得机械而僵化,只好硬着头皮去读。“学案导学”这一崭新的词语进入了我的视线。怀着将信将疑的心情,我实践起了这一新模式。却不曾想,
二、蓦然回首,那法却在灯火阑珊处
俗话说:“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原想积久成疾的问题不能奢望一下就解决吧。没成想,这一次却真的如愿以偿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居然发现:
(一)教师在学案导学中成长
学案导学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要求教师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多角度、多侧面地深入挖掘教材,富有启发性地理解教材;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从而确定精炼、准确的学案,集教案、课堂笔记、课堂作业和课后复习等于一体,在学案导学中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而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教师以下能力:
1、深入钻研教材的能力
学案设计要完成问题探究、知识整理、阅读思考、巩固练习等要求,在制定、编写中要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通过具有启发性的内容,有层次性、梯度性的问题设计,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习总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从而大胆取舍,根据学生实际重新组合、挖掘、提炼教材,从而编写出符合学生认识层次的有启发性的学案。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钻研能力,使教师在愉悦中阅读、提炼、升华。
2、群策群力、团结一致的能力。
个体力量再大,对于集体来说也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学案的编写不是一件简单的思维展示,它需要群策群力、团结一致。而集体备课使教师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个体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学案的编写过程也是教师心往一处放,劲往一处使的集体劳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讨论中进步、在争执中前进、在改正中快乐,在合作中团结,充分享受到集体的力量。
(二)学生在学案导学中快乐进步
传统的教学,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听,教师要教什么完全由教师说了算,不到上课的时候学生压根就不知道,或者即便有预习内容也是传统的记记、练练,答案也是“标准”的。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不强。而学案的启发性、层次性、丰富性、明晰性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在学案的完成中:
1、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实际、新颖的学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无论什么问题,都不是把现成的答案捧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唤起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从而学生能主动地利用学案自觉预习、查阅、讨论……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费。”有了学生的主动预习,课堂效率自然得以提升,再也不用担心课堂内容完不成了。学生也养成了预习、讨论、合作等等良好习惯。
2、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合作研讨的能力。
学案的启发性、层次性、梯度性从不同层次培养学生的能力。所有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合作研讨,每个问题都有答案、但不是每个问题都有固定答案,允许学生发表意见,允许不同答案的存在。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合作研讨的能力。
3、锻炼了课代表、小组长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为了保证学案的充分运用,在学案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课代表、小组长的作用。课代表充分运用早自习、候课时间组织学生记忆、整理相关知识,组织小组比赛;小组长组织小组同学积极参加学案学习、讨论、总结,派出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在这些过程中,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一部分课代表、小组长在教师指导下甚至可以利用学案讲授课文,成了教师、学生不可或缺的顶梁柱。
(三)教、学在学案导学中相长
叶圣陶先生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端而不是个终结。要将技能在受教人的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走样,那才是终结。” 《礼记》中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案导学就很好地扮演这一“终结者”的角色使得教、学在学案导学中相长: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获取若干事先无法了解的知识、方法、思想,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中得到闻所未闻的知识、方法、思想,师生在彼此的教学中获取知识、方法、思想共同进步。
(四)效率在学案导学中提高
因为教师充分地阅读了教材、深入地研究了学生、全面地学习了课改、精心地编写了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学案,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讨论、合作等等良好习惯,在课代表、组长的引导下充分地预习、讨论了相关内容,课堂效率自然而然得以提高。
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学案导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植根于新课标的土壤中,一改过去老师满堂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课堂内外创设了一种主动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乐教、善教,学生活学、会学。促进全体发展,关注个体提高。同时通过多种交流渠道,有效地沟通了师生情感,加深了师生情谊。提高了教学质量,较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它使得教师在学案导学中成长,学生在学案导学中快乐进步,教、学在学案导学中相长,这样的教学模式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学案导学中学案的编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不是教案的简单变形,更不是作业的变形,而是遵循学生认识实际的教案、作业、方法、思维等的综合。它要求准确的学习目标作为学生学习的航标;它需要精美的导入抓住学生的胃口;它需要层次分明、大胆取舍、精彩迭起而又实际的过程:它需要简短、有力而又韵味十足的结尾;它更需要引而不发的问题供学生讨论、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比过去付出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日新月异的社会,需要教师群策群力、团结合作,需要教师学会倾听、学会引导、学会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行的路还很长很长,但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为了学生快乐学习,我一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