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文非背不可

作者:不详  时间:2010/2/24 16:31:31  来源:hdgh 转发  人气:494
  任何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必须死记硬背一些东西,还没听说有谁能够不记忆知识而有所创造有所发展。一切创造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储备基础上。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缺少了强化记忆的环节,最基础、最根本的知识储备又从哪里来呢?
  过去人们评价一个人有学问,就说这个人有私塾功底。什么是私塾功底?一句话,就是背诵的功夫。私塾就是利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一些经典牢牢地刻到孩子的脑海里。随着心智的成熟,这些幼时积淀到生命深处的东西,慢慢酝酿,慢慢发酵,最后会“化”为一个人独特的素质和修养---这是长大无论怎么学习也无法弥补和赶上的。这就是所谓的童子功!鲁迅、胡适、巴金、茅盾、梁实秋、钱钟书……这样一批大师级的人物,无一不是在少年时期下了诵读功夫的。
  关于负担的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经典诵读是否苦累,关键看孩子的感觉。南怀瑾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他还特别指出,硬记不是背诵,背诵就像唱歌一样,很愉快的。
  由此可见,真正的诵读,就像唱歌一样。
  其实不仅仅诵读本身可以成为一种享受,经典诵读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涵养孩子的诗心诗性,让年轻的生命能够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和感受这个世界,这点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幸福。
  很多老师认识不到这一点。拿到一首古诗,就只看到一个语文知识点,急急忙忙分析拆解,搞得支离破碎,老师劳累,学生厌倦。这是一种短视的做法。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不是培养能力,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经典诗文中蕴蓄了很多美好的人性元素,我们的责任就是不断挖掘这些蕴蓄在古诗文中的人性元素,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悟它们,让孩子的心在这些美好情愫的浸润下变得柔软,让感觉变得敏锐。
  假如我们能够给孩子一颗诗心,让他们能够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面对日出日落、风霜雨雪等寻常的景致,面对生离死别等人情百态,能够萌发一些诗意,唤醒一些诗情,这就是一种幸福的人生体验啊。所以著名学者叶嘉莹说:学古典诗歌就是让你对宇宙万物、花开花落、草长莺飞都有所关心……如果一个人对草木鸟兽都关心了,那么你对你的国家,你的同类的“人”不关怀吗?这就是诗歌的意义和价值,也是我们文化中一个宝贵的传统。
  第一,必须确立每天的经典诵读时光,比如利用早晨正式上课之前,开展“每日一诵”活动,每天15分钟,放开喉咙,大声诵读,书声朗朗,陶醉其中。不要小看这每天的十多分钟,邓云乡先生说:利用语言声音节奏与习惯的自然合拍,会产生非凡的记忆效果。传统习惯就是高声或低声诵读,总之是要读出声音来,这与汉语的音节特征有关,纵使重复几十遍、上百遍,也不会疲劳,而且易于记忆。如能坚持六年,就会出现伟大的成就。
  第二,必须摆脱不理解就不能读的传统观念。私塾教育孩子入学后三年不开讲,而是强化背诵,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儿童的记忆力最强,先强调背诵记忆,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即儿童的生理、心理实际,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际。古典诗文是情感的浓缩,是文化和历史的凝聚,孩子们全部理解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当下重要的工作是积累、积累、再积累。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增加,孩子们慢慢就会品出诗文中的滋味。所以说,还是要遵循“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古训。
  第三,必须摆脱急功近利的思想,倡导“非功利性阅读”。经典诵读是为精神生命奠基的工程,不可能马上见效。要着眼一生,用慢火炖老汤的方式,慢慢熏染孩子的心灵。有些老师今天让孩子学一首诗,恨不得明天就让孩子写诗,这种做法严重摧残了孩子的诵读兴趣,应当杜绝。要让孩子不带“任务”、快乐地阅读。兴趣永远是学习的动力之源。周国平先生提倡“轻松读经典”,对于儿童而言,更是如此。
  第四,经典诵读不是人生的灵丹妙药,可以包治一切。台湾有位倡导经典诵读的学者,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教育其实很简单,把四书五经让孩子从小背下来就智慧大开了。“只要背一篇《大学》,一千五百多个字,就可以使一个孩子脱胎换骨。”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当代教育就无需存在了。这样的做法和理念,极易把经典诵读活动引入一个死胡同,最后被老师和家长所抛弃。
  因为人的成长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仅仅靠某一类内容的学习无法解决成长的全部问题。经典诵读亦然。培育民族精神,涵养人文情怀,奠定文化根基,丰富语文素养,这就是经典诵读的功效。至于孩子的科学思维、艺术体育修养等其他方面的素质,有待于各个学科共同努力,方能铸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推荐理由:如果我们只看眼前利益,那就让孩子拼命做各种练习题吧;如果着眼孩子一生的发展,那就让孩子们诵读经典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