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040字。
谈古典诗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挖掘与培养
摘要:人文精神是在人类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中逐步发展、丰富起来的,它是一种时代精神,积淀在各时期各民族文化中。语文教材选入的古典诗文篇目中含有大量的人文因素,语文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挖掘和培养:从创设古典诗文教学的人文环境;体会意境,引导学生领会作品内在的人文精神;大量阅读古典诗文,让学生主动去挖掘文中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认识人的价值,强化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古典诗文 人文精神 人文因素
我国的“语文教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一直具有“中国特色”。它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教育,突出的是人文教育、文化素养的培养。近代废科举、兴学堂,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语文逐渐被“科学化”,逐渐淡化了“人文”。缺少人文,远离传统,使语文在其指导思想、教材内容,甚至教学方法上,缺少了生命的源头活水,因而“舞台天地”狭小,适应不了现代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因此,重建人文,弘扬人文精神,对语文教育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而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内容,语文教材中所选录的古典诗文,就从多方面体现了其人文性内容。我们要充分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并以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二字是我国本土之辞。首见于被古人视为“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贲卦彖辞”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
在中国古代“人文”二字实为“伦常道德教化”的代名词,具有极为鲜明的道德价值取向,其目的就是要“化成天下”,即规范教化天下之民。
在中国近代“人文”一词在新的外来思想观念影响下又扩大了它的内涵,从我国古代的外在人际关系的“伦常道德教化”,发展为对人的内在“人性”、“人情”的教化、熏陶,以适用新的时代文化精神的需要。
在中国当代“人文”一词它的内涵又进一步拓展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对人的“生存环境”的维护,对人的“精神家园”(即尊严、情感、理想等)的向往、归依等等。
从哲学意义上探讨,“人文”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人”,它代表的是一种理想人性,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什么样的人性是值得我们具有的,否则活着就没有意义。一切的文明,一切的文化,最终都要探讨这个问题,即什么是一种理想人性。二是“文”,中国古代“文”和“纹”是可以通假的。“文”的意思就是说,通过一种什么方式可以实现这种理想人性。西方人的理想人性就是自由,实现这种自由的方式是理性,或者叫科学。中国人的理想人性就是“仁”,从这个“仁”升华出中国人的人道精神,人文传统,并由外在的“礼”来实现内在的“仁”这一理想人性。
在西方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我国的文化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同西方相比,则有自己的特点,其核心思想为:一、尊崇德性,追求智慧,努力高扬人为天地立心的尊贵性;二、重视情理的结合,重视现实生活中人生趣味的享受;三、内圣修己,不务外求,通过践仁尽性达到圣贤境界。
根据以上分析,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即“三性”:一、理性,即对知识、科学、真理的重视与求索,是一种广义的科学精神;二、人性,即对人的关注、尊重以及对人的主体性的企盼与高扬,是一种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三、超越性,即对生存意义、幸福、信仰,社会终极价值取向等问题的垂询和反思,是一种广义的宗教精神。
二、古典诗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在现代教育中还要不要学古典诗文、学多少,语文教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论,2001年修订初中语文教材根据大纲的精神,使古典诗文的比例由原来的20%上升为30%。 2001年修订高中语文教材,古典诗文比例由原来的35%上升为50% 。“人教版”认为增加古典诗文的阅读量,无论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是语文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然而,拿古典诗文的教学现状与这种要求相比,我们明显地感觉到现阶段古典诗文教学存在着背离人文教育的弊端,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重教师之主导、轻学生之主体。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流传着有名的“三主论”,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本来也不错,起码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在实际的古典诗文教学中却变成了“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教师唱独角戏的形式并没有多少改变。尽管语文教改在全国开展得轰轰烈烈,尽管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培训活动在大张旗鼓地进行,但是古典诗文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