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中学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秦艳霞 时间:2010/2/24 22:15:17 来源:qyx99295 转发 人气:2163
传统教育模式下,不管是学生、老师,还是家长,对作文的普遍看法就是:作文是语文考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占了总分中很大的比重,是语文考试成败的关键所在,一定要写出精彩的应试作文、考场作文,平时的一切只为最后的考试。
相应地,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只是依靠教案、黑板和粉笔,教师主导一切,传授自认为应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一般课堂以知识讲授、技能训练、模式化训练为主,注重条块训练,注重语言的运用能力。一切只为了学生能写出漂亮的合格的考场作文,一切为应试教育服务,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学生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是组成课堂教学的主要部件,缺乏主动性,缺乏个体性。
因此,学生只要听到写作,听到作文课就会发出一声声的哀叹,总觉得为什么又是作文课,又是写作文,从内心深处开始拒绝作文,为了交差只好憋作文,一点点挤出来。其实,不仅学生对作文谈虎色变,教师对作文也产生了畏惧和厌烦心理。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甚微,教师和学生对作文都缺乏热情,写作缺乏新意,作文对学生和教师来说只是一项学习任务和教学任务。
为了重新树立教师与学生对作文的信心,唤醒他们对作文的热情,也为了革除新课程改革中不协调的音符,需认清中学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传统的中学写作教学重写作模式训练,轻知识积累的形成过程。
传统的中学写作教学往往注重写作模式的训练,如写文章开头应怎样,正文怎样,结尾怎样,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来安排,这一切都已成了模式化的板块,写作时拿来套一套,换换汤就行。而对于知识的积累则没有很好的重视,摆在了一个相对较轻的地位,比如文章素材的积累。学生的写作应该发自学生的内心,应该是本能的写作,是有感而发,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而要做到这点,与生活和书本知识的积累密不可分,没有素材,没有生活阅历,没有开阔的视野是做不到的。技巧虽然重要,但生活阅历、开阔的视野、自己的情感体验是任何技巧都取代不了的。
第二,传统的中学写作教学重写作条块分割,轻知识系统连贯。
由于大家都处于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下,无论学生、教师,还是家长都将考试取得高分置于第一位,所以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着力于提高写作应试能力。教学过程中简单的套用理科类模式技巧的训练,这必然会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对作文进行条块分割,将作文简单的分割成一个又一个的作文板块模式,如记叙文板块,议论文板块,说明文板块等。这种人为地将它们分割成各个板块,忽略了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三,传统的中学写作教学重常规写作指导,轻大胆个性创新。
整个社会都在说我们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鼓励创新,素质教育的口号也喊了好久,学校也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教师们常常对学生说语文考试的成败关键在于作文,作文以前六十分,现在七十分,作文一旦考砸,那么就会全盘皆输。作文创新是好,可是同时要冒很大的风险,学生们也了解这样的事实。教师和学生都为了保险起见,都以最常规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和写作,以保全一个最基本、最稳妥、比较令人满意的分数。所以考场作文中的满分作文才显得那么珍贵,创新才显得那么珍贵。许多学生想写创新作文,但面对考试,不得不写考场作文,为了保险,许多创新作文被常规作文取代,创新被扼杀了。
第四,传统的中学写作教学重写作功利引导,轻人文素养熏陶。
在高考指挥棒下,为了提高分数,人们会不惜一切代价。作文中体现的人文素养是很重要的,但人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投资大,见效慢,在短期内起不到很明显效果。而且学校、家长、社会对一个教师或一个学生的评价,只看分数,只看结果,忽略过程,语文教育又是很特殊的,不可能在短期内看到明显的效果。在现如今的这种教育形式和教育评价体系下,学生课业太重,压力太大,课外的充电少之又少,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没有得到重视,没有提高,反而在功利主义的引导下,呈下降趋势了。
第五,传统的中学写作教学重多写多练,轻多改多评。
许多教师认为要提高写作能力,就要多练,多练就是要多写作文,让学生大量地练习写作,尤其到了学期末,大考前,教师就会多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去练习,要求每周几篇小作几篇大作,摘抄几篇。而由于教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批改和讲评作文,有时草草浏览一下打个分数,有时改一小部分,有时就放在那不改了。习作中的问题就没能及时被发现和做相关指导,并不断重复出现在作文中,作文的水平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作文教学事倍功半。
第六,传统的中学写作教学重笼统批语,轻习作分析。
许多教师没有时间批改学生的作文,浏览过后就草草几句笼统的评语,如:条理不清,重点不突出,语句不通顺等等,有些教师是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写评语,因为其自身的写作水平也不是很好,所以便笼统地几句带过。评语中不指出具体哪方面哪部分有问题,让学生想改进都无处着手,没有明确清晰的习作分析,怎么能有所提高呢?
第七,传统的中学写作教学重教师讲评,轻学生参与。
传统的作文讲评课上,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讲评能力不放心,怕学生讲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同时也为了节省时间,一般教师就把这个环节包办了,完全由教师一人讲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丧失了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也就很难使自己的习作得到提高。
由于以上的种种问题,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甚微,教师和学生都对作文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缺乏创新意识和自我意识。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在以后的作文写作教学中,要抓住知识积累,重视知识的系统连贯性;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重视人文素养熏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教师在批改过程中需重视作文评改,细至批语的形成、习作的分析;或是让学生直接参与作文的讲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