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说“因材施教”

作者:练效君  时间:2010/3/2 16:14:50  来源:自由小麻雀 转发  人气:846
  “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我们教育的核心理念。这里的“人”是指存在个体差异的全体学生。而我们的古圣人孔子一直强调“因材施教”,所以选择能配合学生程度的教材和用科学的方法为学生解读教材成了当务之急。
  立足学生视角,再次整合教材
  选择什么样的教材来“因材施教”呢?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浩瀚无边的文章海洋中,甄选出符合全部大众口味的篇章来,无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多的时候,任凭你“众里寻他千百度”,还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也难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高中新课改鼓励“一纲多本”,就是在同一个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下,各省市或学校可根据各自特点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教学,以激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以苏教版教材为主线,从学生视角整合教材成了我们每一个一线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首先精读经典:经典的篇章就如珍珠,不仅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褪色,而且常读常新,散发着永恒的魅力,活跃在各版本的教材中。阅读这些文章时就是把选文当作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如《拿来主义》、《荷塘月色》。另外还大可进行一些比较阅读。如在精读《季氏将伐颛臾》之后再精读《语文读本》的《子路、曾皙、由、公西华侍坐》一文,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更主要的是,它能让学生比较全面了解孔子的为人和儒家学说的基本原理。
  其次是必须补充一些利于学生解读教材上较难文本的篇章。如《逍遥游》以其超常规的难度阻遏了学生学习道家学派作品的兴趣,我们应大胆地选讲《庄子》中内容相对浅显又有较强趣味作品以做弥补,如《庖丁解牛》《秋水》等。
  最后是剔除不适合我们自己学生的阅读水平的,特别是选修课教材。笔者所带的学生是普通高级中学中的最普通的一个层次,所以针对如《史记》、《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某些篇章就不再授课。有选取了的篇章也只是当作课堂上讨论的话题或材料作文的材料而已。
  其实无论是精读、剔除还是补充完全针对我们具体学生实际水平而言的,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
  科学解读教材,提升学生修养
  “选材”之后便是“施教”。在“教”的方面,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既要注重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又要注意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情操感染。这方面已有很多的精彩见解和实践,笔者也作了两点尝试,收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1、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统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各学科的课程目标应从三个维度展开,即关注学生发展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引和示范是其中关键的一环。三维目标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呈现其本身教学的价值取向,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之中。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是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犹记小时候看连环画后津津乐道的是这是个好人或坏人、他真勇敢或他是个胆小,完全以自己的情感态度来决定这本书好不好看,哪些地方好看,也许还会为此争论不休。所以笔者认为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统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也许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以解读《项羽本纪》为例,导入新课后即以“用一个词语说说你心目中的项羽”为核心问题激起千层浪,有生说是“英雄”,有生说是“悲剧”。师趁机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或是进一步印证自己原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效地将语文课堂的语言目标、语体目标、语用目标等等有机融合,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合为一体,使学生真正地在学语文,而不仅仅是学文言知识。这才是语文课堂的本义,或者说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做个有心人,梳理知识点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在一个情感态度的问题的教学中狠抓捶打,一一落实。忽然想起一位特级教师曾讲的一句话:我们要坚决执行《初中语文课标》的“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落实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就如同盐溶于水,让学生喝到咸味,没看到盐。
  2、解读能体现出作品在当下的时代意义,更能发挥经典作品对学生精神的引导和滋养
  “学术明星”于丹教授,用现代眼光解读孔子、庄子,火爆了电视荧屏,相关书籍也卖得红火。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相继复兴私塾教育,一群群孩子在身着汉服的老师监督下,咿咿呀呀地诵读着《论语》、《老子》等古代经典。取所需,尽其用,现代语境下的传统经典,在不同层面,焕发出了崭新的生命力。
  在我们的教材中经常有歌颂忠于职守,敢于牺牲的人物,如雨果小小说中的“哈尔威船长”,除了按教材解读外,我想我们的教师如果从“热爱生命”的角度引导学生也许更具时代意义,社会意义。在高中教材中鲁迅先生作品的思想性是最为深刻的,也是学生一下子难以领会的。这时解读出作品的时代意义就更加必要,更加富有社会价值。还记得在上《祝福》的时候,自然也让学生讨论祥林嫂死去的种种原因。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更是让学生了解了鲁迅先生思想的伟大和深刻。大致是这样说的:其实鲁迅的小说从《狂人日记》开始就在宣告着这样的一种社会现状。那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大家都在吃人和被吃。《呐喊》《彷徨》以不同的形式在重复演绎着鲁迅当年在仙台发生的“幻灯事件”___痴呆麻木的看客注视着逆境中的个体:《狂人日记》中路人向狂人射出吃人的眼光,《孔乙己》中酒客们讪笑着孔乙己的凄凉和迂腐,《药》中看客伸长鸭子般的颈项欣赏夏瑜的就义,所有这一切都是作者在日本仙台所看到的“幻灯事件”在作品中的投影。同样,把一个活生生的年轻的健康女子折磨至死,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实在是一个无爱的人间”。我还告诉学生在鲁迅先生看似阴郁的文字里,其实有一种伟大的博爱和崇高的激情,他的作品从另一个方面启发我们:理想的人间社会是充满爱和关怀、善和理解的社会。我觉得这样的解读非常好地体现出鲁迅作品在当下的时代意义,既是带着学生通向高考,又能关注学生精神上的成长。
  当然如果认为选文自身的特点无法发挥所预设的教学功能或者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而没有必要让选文发挥编者所预设的所有功能时,则可以只选择其中的几重教学功能,来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和内容。
  相信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有正确的教学观念;只要把握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始终把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阅读、说话、写作、书写的训练放在首位;只要我们能坚持摸索,从局部做起,一点一滴做起,相信很快会出现一条通畅的语文大道。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