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主体,快乐写作——从几个案例浅谈作文命题

作者:罗庭  时间:2010/3/11 10:24:36  来源:dingding8 转发  人气:706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语文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作文教学一直举步维艰,原因之一,也许是教师有时无意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由于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对作文产生了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或草草应付了事,或东拼西凑,依着葫芦画瓢,这就造成了“学生怕写,老师难改”的局面。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强化其主体意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十分重要。
  魏书生老师很重视作文的命题。他强调作文命题应侧重引导学生潜入内心世界,认识自我,对自己的思想情感、性格特点,甚至智力因素作出深入剖析,从而达到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目的。中学生那充满好奇的眼睛总是关注着外面的世界,较少反观自身,而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又极为复杂精微:情绪波动性大,或喜或悲,时而自信万分,时而妄自菲薄……这里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写作素材,老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会文思如涌。这类作文的写作,无形中有助于学生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从而趋向成熟,同时,会对作文产生很大的亲近感。因为作文使他的情绪得到了宣泄,紧张得到了缓解,心灵得到了升华,自我得到了完善。
  举高考作文题为例。
  多年来,高考作文较多地把考生的眼光引向自身以外的世界,要求考生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社会,评论当前的文化现象。这种命意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不少作文空话、套话连篇,写不出年轻人应有的朝气与活力。相形之下,06年的作文命题则注重唤醒写作者的自我意识,引发考生重新认识自我,设计自我。
  全国卷I作文由一只乌鸦的寓言引出。乌鸦模仿老鹰,不但没抓住山羊,反而被牧羊人抓住,这表明乌鸦就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现实中许多人也容易忘记“我”的身份,“我”的位置:这个文题引导人们重新审视自我,不要忘记“我”是谁。《带着自省上路》、《认清自己,为成功插上翅膀》、《心如明镜知自我》等优秀作文都是对“自我”价值的充分认同。
  上海的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表现出来的那种热情、主动,真挚,是近年高考作文题中少有的。“我”是施动对象,要讲述一个属于“我”的故事,在文章中要凸显“我”。许多考生写“我”想握住贫困生的手、残疾人的手、农民工的手,都体现了“我”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体现了“我”忧国忧民的宽广胸襟。
  再举笔者的教学经历为例。
  笔者执教过的一个班级曾做过这样一道作文题:
  《围城》里有两个人物说了这样一段话: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而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两种人的看法,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依笔者看来,可探讨的大致有三个话题: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希望与回忆;乐观与悲观。这可以让同学们思考自己的人生观,从而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人生理想,到底是要通过什么过程去实现。钱钟书先生对人生体察的细致入微、思维上的厚积薄发与睿智,使他能从生活中这种常见的现象里窥视出人心深处不同的生活理念,再加上语言上的进退自如,使他在几句话中便把从现象到本质的推理颠覆了一番,而且入情入理,似乎无懈可击。要学生再从钱老品评过之处咀嚼出东西,不容易。
  可同学们就是不简单。以下是该次写作训练中同学们的作文选段:
  “事物是运动、发展的,要学会审时度势,把目光放长远,否则,一味的艰苦奋斗只能是一种“近视”,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所以,若要先苦后甜,不仅要有艰苦奋斗的韧性,还要有会审时度势的方向性。”
  “悲观的人需要靠外界希望来支撑自己;乐观的人,自己便是困难面前那源源不断、取之不竭的动力。”
  “‘你始终不明白/每一个美丽的未来/抵不上一个/一个温暖的现在’。回忆过去,憧憬未来,不如把握现在。”
  “要在回忆中生活,就要踏实每一步,如保尔;要用希望来支持信念,就要希望有可能实现之事,才不易导致绝望,如翠翠。希望与回忆如同心中的日与月,只有交织在一起,才是真正完整的人生。”
  这是一群正值青春的学生在书写他们真实的心灵。此时,平时大作文本上的懒散与敷衍不见了,我们看到的是坦诚与严谨,是对自己人生的认真思考,是对学者话语的一种率真的反思。那么多平时语不惊人的同学,现在写出了连成年人都自愧不如的独到想法。看来,回归主体、认识自我,不失为让每一个人都有话可说且能说得更好的一种命题方式。这次作文训练的题目是在这一点上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应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语文老师的职责之一,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
  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思想状况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有时老师对作文的命题选择不够重视,表现在对学生作文的训练缺乏通盘考虑,作文布置往往兴致所至,信手拈来,题目陈旧,内容重复,致使学生了无兴趣,没有创作激情。……
  从新课标实施角度来看,作文命题回归主体是对新课改的回应。新课标要求学生“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优秀的文章应该是从生活中来,从作者真切的体验中来,是心灵与生活的碰撞而激起的美丽火花。因此,作文命题回归主体,也有助于促使学生增加生活积累,丰富情感体验,从而使他们健康地张扬自我,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
  让学生作文,就要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有话乐于说。作为语文教师,笔者深知,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然而,把学生看作鲜活的现实发展的主体,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精心构思,自然表达,仍应是是作文训练中命题环节的重要原则。
  作文命题回归主体,有助于让学生在审视自我中放飞心灵;只有真正放飞了学生的心灵,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快乐写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