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何先志  时间:2010/4/7 8:47:40  来源:何先志 原创  人气:3757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人的精神面貌。情感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情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原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语文学习。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学生只有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各种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
  那么应怎样在教学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呢?
  一、注重教师自身对学生的情感影响,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师往往是影响学生学习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学生心中有着崇高、神圣的地位。这除了优秀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正确的教学方法外,还因为这些教师能正确运用自己的情感影响力,激发学生对教师的亲近、信任,从而增加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首先,教师不要歧视学生,对所有学生都要有爱心。
  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回顾自己童年时代的学习生活时曾谈到,他出生于山区的一个贫民家庭,上学时常受富家子弟的欺侮,最使他苦恼的是,就连老师也对他屡加歧视。一次他的作文中出现了两个精彩的句子,老师竟怀疑不是他写的,给他判了个“差”字。他深感委屈,从此便以不听课的方式对抗老师的蛮不讲理。这一年,他的成绩倒数第一,差点不及格。第二年,新换了一位正直可亲的老师,这位老师对他既热情又耐心。他当年就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苏老在回顾这些往事时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青年是祖国的希望,但花朵结什么果,希望能否实现,关键操在老师手里。”因此,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敬。从而对语文学习也产生喜爱之情。
  其次,教师绝不能体罚学生,对学生不仅要有爱心,还要有耐心和恒心。
  体罚是一种发泄式的“教育”。具有专制主义思想的教师,总希望令行禁止,最难容忍的就是学生对自己期望的违背,一旦稍有违背,就会毫不宽容地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辱骂体罚,还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打是疼、骂是爱”。结果,他自己痛快淋漓,却在学生身心留下的创伤。这些教师也许并不缺乏对学生的爱,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期望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不仅要有爱心,更要有耐心和恒心。语文学习中教师任何一点对学生的粗暴,愤怒都可能丧送学生对教师的好感,从而使学生彻底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体罚是教师对学生极不正确的情感影响,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大忌。
  再次,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
  教师不是“圣人”,也有七情六欲,难免不遇上心情不好的时候,但作为一名好的教师应在进入教室前调整好心态,酝酿好感情,抛弃一切“俗世杂念”,进入教室的一瞬间就要进入一个“演员”的状态,并要尽力确保整个教学过程的情绪饱满。这是教师能否进入“角色”,调动学生情感,“演出”成功的前提。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情绪不高,面无表情,自己讲的无趣,学生也会听的如同嚼蜡;有的教师常在课堂上发牢骚,说些不负责任的话,结果把错误的情感倾向和情绪表达方式教给了学生,影响了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最后,教师要抛弃在教学过程中主宰一切决定一切的旧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思维出现障碍或错误时,更要多方引导、启发,尽量让其自己完成学习过程,使其充分享受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能重新认识自我,也会更加佩服教师,从而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
  二、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包括喜欢、愤怒、悲伤、爱慕、恐惧和厌恶等基本情绪,有激情、心境、热情三种方式,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之有利于语文教学。
  首先,要抓好课堂教学的开头,激发学生热爱语文学习的情感。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就要上好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精心设计开场白,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采用"茶馆"、"书场"式的教学方式,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广阔的语文天地,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始,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在教学中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并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学习语文由“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从而产生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
  其次,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从学习对象上看,作者“为情而造文”,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内心感情世界,进而理解课文。从学生本身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语文学习正是在鉴赏中实现的,而生活经历,尤其是感情经历,又影响着鉴赏和学习效果。再者,写作教学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
  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感受生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生活感受能力。
  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如“兴奋”是一种极平常的情感,但到底是什么感受,许多学生说不清楚,表达时只能借助于“非常”、“十分”之类的词来强调,如果借助一次体育比赛获胜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就会说出“心跳快”、“喘气急”、“忘记了一切”、“总也坐不住”、“禁不住笑”、“老想找人说"等感受来。因此教师要借助课外活动,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丰富学生的情感。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手段,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学生动情,细心品味,受到感染,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情感。还要通过指导课外阅读,观看电影、电视等文艺活动,进行情感熏陶,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总之,要多方面入手,课内与课外结合,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以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再者,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是发散性和可塑性性强,学生个人的态度,情绪、心境、审美情趣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等,无不影响语文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既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又要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以促进语文学习。要教育学生时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高尚的审美情趣,面对生活和学习。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正确认识社会、人生和自我,这对于学生阅读和写作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说读写都不可避免地带上学生个人主观倾向性。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亲情、友情、爱情、人道情等基础情感上升为利他情、爱国情、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语文有深层次理解,避免写作中认识片面、格调不高、观点偏激的现象。《致橡树》《茶馆》、《世间最美的坟墓》等课文都便于进行这一类的情感教育。
  三、充分利用教材、教学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作,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同时,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导情要适度,要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导情还要适时,要在学生情感思维出现障碍时加以导引,并要设法上升为理性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汽船起千重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由此看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新型人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