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沉下身去了解中国——2009年山东卷作文评述
作者:王玉强 时间:2010/4/27 21:36:44 来源:wilywilywily转发 人气:712
我觉得山东卷的作文题——见证,就是引导年青人“沉下身去了解中国”的见证。如何沉下去?作为90后的学生就是要俯下身去,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了解这片我们的祖先、我们、我们的后代都朝暮于斯的土地,去体察悲欢,体验血脉,体味底层,体悟进步,感恩社会,回味变化……
关于高考作文的命题,向来说法纷纭。如何算是好题?简单一点就是考生必须要有话可说,复杂一点就是既要境界高远,又要脚踏实地。这让我想到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一句名言:“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我觉得可以改变一下,运用到高考作文命题中,就是既要贴在现实的地面步行,又要在精神的云端里跳舞。这样才算真正优秀的作文题目。 去年的“春来草自青”有些“在云端跳舞”的味道,而“见证”是“贴在地面步行”的作文题,可见,真正达到两者的结合,是十分困难的。我在这里只是想像而已。我觉得今年的“见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社会,关注现实。
可喜的是,现在的高考作文命题不再是“大学敲门砖,无一忧国忧民的‘忧’字”,不再是“篇篇都能套用屈原、陶潜的古人荟萃”,不再是“光罗列排比、比喻的句式辞藻”,不再是“人人看不懂的深奥冷僻的理性辞句”。现在的高考作文开启了写社会、写现实、写自我、写人生、写过程、写当代生活的新时代。
而山东卷“见证”就是以此为出发点的。见证,是现实与历史的影像记录,是人们在前行路上的回顾与思考,是不经意间发现的一枚家庭老照片,是人生坐标上的一抹情感表白。这个作文题看似简单,但真正达到内容上的深刻与语言上的完美,并不简单。
平心而论,这个命题作文审题难度确实小了。与近几年山东卷作文凸现的比喻性、辩证性、多概念的命题思路,如“双赢的智慧”“星星与尘埃”“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春来草自青”相比较,审题的难度确实容易了,选材的角度确实广了,贴近生活的距离确实近了。
就在高考当天,《鲁中晨报》的记者来约稿,让我谈谈今年山东卷的作文题。为了慎重起见,我抓紧查了词典对“见证”的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见证”的:(1)动词,当场目睹可以作证。(2)名词,指见证人或可作证据的物品。如,他亲眼看见的,可以见证;历史是最好的见证。
高考作文提示是这样:“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提示说明了两点:一是我们的经历见证,可以突出人生的悲欢与社会的变化;二是许多人与事物成为历史的记忆与见证。
这个作文题的一大优势就是选材面广,十分开阔。我在《鲁中晨报》的约稿中这样评述:
题目可以从“小”处落笔:可以写自己经历的或看到的生活,来见证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与思想的变化;可以写家庭在改革开放30年中吃、穿、住、行的变化,见证发展的成果;可以写自己在农村或在城市看到的发展的精神风貌;可以写生活中特殊的事件,如采访一个农民工,见证他们的生活状况;还可以写某一物件,如相机的变化,裙子的变化、鞋子的变化,房子的变化,家电的变化,从自行车到私人汽车的变化,乘D车看火车的变化等等,来见证生活的、物质的、精神的进步。还可以从“大”处选材。因为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历史包含的范围很广,凡是过去的事实都是历史,历史事实里的人与事物是最好的见证。可见,可供选材的内容很多。可以写现代化的深圳,见证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可以写遵义会议会址里红军的草鞋与草帽,见证红军精神;可以写圆明园遗址,见证八国联军的侵略,反思落后就要挨打;可以写汶川地震,人们的倾力支援,见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境界;可以写北京奥运会的召开,见证中国的文化与文明,见证中国的强大与崛起等等。
可能出于语文教师的特殊习惯,我每看到一个作文题,总在自问:如果让我写,我要写些什么呢?学生又要写些什么呢?于是为了尝试,我写了一篇下水作文,放在了高考作文评述之后。我在文章里写了一段见证邓小平魄力与责任的文字:
日本的樱花可以见证,新干线可以见证。邓小平在1978年访问日本,乘坐新干线从东京去关西的高速列车上,有人问他有何感想。他说:“快,真快!就像后边有鞭子赶着似的!这就是我们需要的速度。我明白什么叫现代化了。”深圳特区可以见证,南方椰风可以见证。1992年退休的邓小平还关心国家的发展,大胆提出:“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南巡讲话确定了中国改革开放100年不动摇的目标。
小岗村十几位农民的手印,见证了改革的艰难;深圳特区的摩天大厦,见证了“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魄力;世界船王华人富商包玉刚,见证了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的雄才伟略。那是1981年他想用他父亲的名字,在北京投资“兆龙饭店”,并捐献祖国1000万,是邓小平力排众议,允许用个人名字命名,并接受捐赠。我们见证了什么?见证了邓小平像火山一样的魄力,解决了“挨打”更要解决“挨饿”的责任,因为他心中有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责任。
最近,我又看了山东省高考作文阅卷中的14份试评样卷,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较好的文章,其特点是:十分地扣题,写现实必须是我们见证了什么,写历史必须是人与物来见证;语言优美,事例充分,逻辑性强,具有真情实感等。这些文章大都围绕“提示”而展开。有不少符合要求的记叙性文章,其语言描写细腻,感情真挚动人,用自己的经历见证亲情,见证悲欢,见证生活的变化,得分较高。有一些议论性文章也十分地扣题,其行文的层次性与逻辑性较强,其见证的角度清新而又有深度,也得了较高的分数。
第二类是一般性的文章,得分一般在42至50分之间。其特点是基本扣题,具体看也写了人与物的见证,但罗列事例,阐发不深刻;运用古代事例比较多,没有一定的观点,事例内部联系不密切;有的也写了现实,如地震、奥运,但只是概括分析,细节不细,观点不明,仅仅是罗列现象等等。
第三类是不太扣题的文章,在40分以下。其主要问题是:光写见证,谁见证谁不清楚;光写历史是见证,没有突出人与事物见证什么;有的还弄反了,成了“勇于见证历史”;有的还提倡“学会见证”等等。这些考生关键是审题不清,到底谁在见证?谁见证谁?见证是为了什么?都不清楚。这说明考生还是没有真正读懂“提示语”,没有理解“见证”的真正含义。
这个作文题给予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关注“自我”价值。就是让考生本人关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关注自己眼中的世界,关注自己对生活、对现实、对世界的看法与价值认同。侧重记叙性文章的引导,侧重自我观照,这是一个变化。二是关注社会价值。就是让考生时时地关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把自己与家庭、现实、社会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文章才有了意义,才有了核心价值取向。
但愿命题者“沉下身去”了解中国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命制符合时代要求的作文题;同时作为90后的考生、未来新一代也要“沉下身去”了解中国的过去与现在,勇敢承担起未来的责任。
附:考场优秀作文两篇
见证
姥姥去世后,她的君子兰一直养在我家。每次看到它,叶子墨绿而浑厚,我都觉得它是我跟姥姥在一起生活的见证。
爸爸把姥姥的屋子收拾出来,那盆君子兰开得灿然,我坐在角落里抱着它,任凭记忆翻滚,似被抛弃,那九年里的慈爱而温绵的身影被一点点撕裂。
“是吗?也许你和爸爸根本没有尽力。”每次谈到姥姥,我就毫不客气地对妈妈说。妈妈的眼里闪着微光。
那日,我们又吵起来。我忍着泪,回头,看到君子兰开得又是那样灿然,露水没有化去,像妈妈的眼睛,闪着温柔而失落的光。那一刻,光中带着责备。我看妈妈,头发斑白,头微微低着,突然地,我抱住妈妈。那一刻,我想我明白了。
姥姥见证了我的成长,也见证了妈妈的成长。我抱着君子兰,它见证我们的爱。我的指责,我的难过,仅仅是记忆停留在那一刻,我反复回忆,对我和妈妈同样带来痛苦。见证,也许不仅仅是一种经历,一种爱的复刻,见证是要我们在见证中寻找成长的出口,寻找经历中我们应铭记应借鉴的东西。见证的目的,在于我们下一步的成长。
升入高中那年,我捧起老君子兰身边长出的小君子兰,给爸爸看。爸爸说:“它就是你。”我抬头望小区的嘈杂的街道。孩子们打打闹闹。大槐树下,小槐树成荫。父母见证了我的成长,而我将会见证我的将来。这个世界的未来一代一代,而在这种见证中,我们应该感受幸福,储存幸福,再带给将来的人幸福,而不是在见证中沉溺悲痛,责怪历史。
昨天,我又拉起妈妈的手。高中三年,历史课本见证了我们艰苦而辛酸的抗日史,语文课本见证了哲人的缄言。经历2008年的地震雪灾、经济危机,然而我们仍然能够微笑,我们拉着手,走向那片每日散步的花园,微笑,勇敢迈步。因为见证那些悲痛更令我们现在学会幸福,学会微笑。
我用力握握妈妈的手,穿过树荫,见证那些悲悲喜喜,然后穿过一片名为不朽的花林……
【简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一篇好的文章,要有五色(青、黄、赤、白、黑)呈其形,有五音(宫、商、角、徵、羽)配其声,有五性(喜、怒、欲、惧、忧)彰其情。而结合本文,我们更加理解了这段文字。作为记叙文,本文不论是扣题,呈现“见证”,还是情感发展,都不是在一个平面上,而是步步深化,步步升华。这是十分难得的一篇佳作。
本文的核心,还是见证成长。有物的见证——君子兰;有人的见证——姥姥、爸爸、妈妈。成长在哪里?开始是质疑“爸妈没尽力”;之后是理解“抱住妈妈”;之后是觉悟,自己就是“小君子兰”,肩负着“给人带来幸福”的使命,于是“拉起、用力握握”妈妈的手。这是由抱怨到理解的成长,这是由感性到觉醒的成长,这是由旁观到行动的成长。
本文在写法上优点颇多。一是借物抒怀。借助君子兰,借助小槐树,借助不朽的花林,来展现过程,这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条景物线。二是以情动人。由怒而忧,由忧而喜,“情”字始终洋溢其中。这是作者精心雕琢的一条情感线。三是由实到虚。就是开始实写,后文侧重理性,侧重对见证的理解,深味承传的使命。这是作者情感变化、理性升华、见证成长的一条理性线。(王玉强)
见证
就像四季的交替,见证了万物的荣与辱;就像河流,见证了大地的起与伏。世间的一切都无时无刻不在见证,在感悟。见证,使一个人变得成熟,使一个民族变得团结,使一个国家变得强大。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见证了灾难与感动,见证了成功与自豪,见证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串中国人将永远铭记的数字,这一瞬,无数同胞失去了学校,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甚至失去了生命。灾难袭来的那一瞬,举国震惊,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谁也没想到灾难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也没有人能想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中国人表现出的关爱与坚强,竟会令世界为之感动。唐山自助救援的十三个农民兄弟,为抢救群众累死在第一线的小士兵武文斌,还有那用身躯护住学生的英雄教师谭千秋,这一个个原本普通的名字,却感动了中国,国人见证了他们的无私,同时也从他们的行动中获得了中华崛起之信心和民族兴旺之希望。
见证灾难,感受大灾来临之际从人们内心深处喷薄而出的乐观与坚强,爱与希望。
2008年8月8日20时,那一刻,中国成为世界的焦点,当千人击缶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时,当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在那梦幻般的长卷中一一呈现时,当李宁化作飞人点燃熊熊圣火时,电视机前的我们所感受到的只有骄傲和荣耀。我们骄傲,骄傲于自己有幸见证中国今日的成就;我们荣耀,荣耀于“我是中国人” 的身份。
见证成功,感受万众瞩目时的自豪与骄傲,感受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荣耀感与成就感。
生活中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去见证,去铭记,去感受。过去的一年,我们见证了悲与喜的感动;过去的30年我们的父辈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60年里,我们的爷爷奶奶们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和建设……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历史发展的必须。没有了人们的见证,历史无法发展,也无法供人回忆。
见证历史,让历史在人们的见证下趋于完整,让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见证中走向辉煌。
【简评】本文从表面看,是一篇很平常的文章,仔细分析却发现,文章从开篇到结尾都扣准了“我们见证”这一角度,选取了两个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具体事件,仔细陈述,娓娓道来,结构层次清晰而渐成递进。因此本文是一篇十分扣题、比较规范的议论文。
本文突出的特点:一是呈现了见证的过程,递进式结构明显。从文章层次看,明显呈现递进过程。是由“见证灾难”到“见证成功”的递进,是由“过去一年”到“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成立60年”的递进。从具体段落看,也呈递进态势。具体是:地震——灾难——关爱无私;奥运——成功——自豪骄傲。二是观点明确,用例成熟。议论文一定要有观点,本文的观点是“见证,使一个人变得成熟,使一个民族变得团结,使一个国家变得强大。”用例也十分规范,尽管用了大家熟悉的事例,但却抓住了核心的东西。如,唐山十三个兄弟、武文斌、谭千秋等,他们让我们见证了什么叫无私;千人击缶、梦幻长卷、飞人李宁,他们让我们见证了什么是自豪。只是最后的文字略嫌单薄,但也概括到了“30年”“60年”的意义,这样就回扣了“国家变得强大”的观点。(王玉强)
、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