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品质之我见
作者:云南省个旧市第二中学 闻自莲 时间:2010/5/14 11:46:28 来源:yngjmaming 转发 人气:644
高校教育现状引起人们思考:持续发展的观念是一个国家、民族赖以延续发展的理论基础,而国家、民族要延续发展关键在于其作为其基本元素的“人”能否持续发展。因此,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要做好这项工作,方法途径多多,其中语文类课程教学的作用不容忽视。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三位教师曾对此有过研究,并撰文《语文类课程现状及教学创新研析》阐述了令人担忧的现状:语文类课程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无论是规模、质量、效果都未达到高校培养目标和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质的现象极为严重,这对学生的持续发展是相当不利的。论文得出结论:“学生掌握某种技能,多数可以解决吃饭问题,但这样的学生不可能有更长远的发展。”
事实证明,高校毕业生仅仅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往往情商不高,与人相处易产生困难,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反过来势必影响其专业知识的发挥和提升,这样的人想在成材道路上走得更远,是很困难的。倘若,在学生的高中阶段,教师能帮助学生培养并提高人文品质,对其在高校阶段及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的质的飞跃、持续发展,大有裨益。
提高学生的人文品质,从小处讲,有利于个人的持续发展,从大处讲,利国利民。高校为国家输送人才,而高中是高校生源的主要渠道,所以,作为提高学生人文品质的主要载体——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应担负起此项重任。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心所在:通过语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学好语文可以提升人文品质,这对自己升入高校继续学习、持续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二、培养高中学生人文品质的途径与方法
(一)、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继承并弘扬自立、自强、自信的人文品质
人的所有能力,包括思想行为,都是在前人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人类所以能不断发展,就在于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与弘扬,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语文课堂到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
近年来,尤其是高中新课改以后,语文教材的选编更加体现出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教师在教学中,认真梳理那些人文内涵丰富、鲜明、感性的课文,通过对这样的课文的学习,提升人文品质,继承并弘扬自立、自强、自信的品质。文质兼美的唐诗、宋词、文言文,是传统优秀文化的载体,采用诵读法的教学方法效果较好。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浸漫、继承、弘扬而运用最持久、最广泛的一种方法。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有两个古诗词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特别是第二单元以唐诗宋词为主体。我们知道唐诗宋词分别是唐宋两个朝代最主要的文化现象,最能鲜明形象地反映这两个时代的社会状况,鲜明形象地反映人们的思想、追求、生活、价值取向及诗人最真切自然的感情。常言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里“意”,不只是诗文的大意,也有对传统文化品质的把握。学生在对其的朗读背诵中很自然地便完成了对作品的把握。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找朗读背诵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往往就是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重心定位会更准确。这类人文品质鲜明的文章,可把“情”点(诗文中折射诗人情感的字眼,如喜、怒、哀、乐等)作为切入点,朗读可采用自由朗读,小组合读,全体朗读,指名诵读等多种方式。在朗读中把握“情”点,把握了诗人的情感,就等于把握住那个时代的脉搏以及那个时代中成为主流的好传统。比如学习李清照的词,常见的定位是透过其词作读到她的柔弱与伤感,孤独与不幸,而笔者却是把“情”点定在“坚贞不屈、高洁孤傲”上面。李清照面对苦难与不幸,依然坚强的活着,用自己的眼泪酿酒,吟诵出婉约的绝唱。由苦痛结晶成的珍珠,在历史的烟尘中熠熠生辉。这光芒穿过时空,也闪烁在学生的心头。此时通过反复诵读的方法来学习,效果是很好的。学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可是当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咀嚼到李清照直面痛苦的勇气与坚强,不知不觉中会被她的勇气与坚强所感染。潜移默化、点滴入心,文化人这种自立自强的品格对学生的熏陶,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品质。
再比如曹操的《短歌行》一诗。这首诗的特点是句式整齐,情感真挚动人。课本注解详细,老师再来“主讲”一番,效果不会好。整齐中蕴含真情的诗句,很适宜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者踌躇满志、一统天下的雄心与壮志。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受到的感染、触动与教师枯燥的资料堆砌、大段的条分缕绪的讲解,两者的效果是无法比拟的。——自信的美好品质,正是学生在高中成长阶段应具备的重要品质。
(二)、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关爱、宽容、等待等人文品质
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引导学生学会关爱、宽容、等待等人文品质的最重要方式。所以教师对学生有怎样的希望,自己就应怎样要求自己。更多的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以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学生,在思想、道德、学术、言行、仪表等方面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塑造他们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的思想和品德。
1、学会关爱。在教学中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欠佳的学生,尊重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即“爱”要面向每一位学生。
比如面对“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在课堂提问时,特意设计难易度有梯次的问题,使学习有障碍的学生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会得到老师的关爱与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自然换来学生的尊重与关爱,学生人文品质的培养,潜移默化,水到渠成。这样的学生无论是进入高校、还是步入社会,也必然懂得尊重、关爱他人。
2、学会宽容。教育就是要引领人们从狭隘走向广阔。努力使自己胸襟开阔,气度恢弘,珍视个性,尊重多重性。
笔者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若干年前,从郊区中学到城区中学任教时,接任的是两个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班上有几个同学很是看不起作为“外来户”的笔者,故意找一些难题、怪题来向老师“请教”。笔者知其“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其“意”在刁难教师,让教师出丑,甚至在课堂上也不给笔者一点“面子”。但笔者没有和他们计较,不管他们提的问题有多刁钻,我都认真而诚恳地和他们探讨。有时碰到十分棘手一时不能解答,笔者也很坦然地说得下去查查资料,再做些思考。一段时间以后,几个学生不好意思了;再以后,他们与笔者的探讨变成了有实质意义的探讨,变成了心与心的交流。显然,笔者对他们的宽容与尊重赢得了他们对笔者的接纳与尊重。
3、学会等待。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急于求成,要明确每个人都有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今日教师对学生的等待与信心的态度,他日必定化作学生对工作与人生的品格态度。关爱、宽容、等待既是一个教师最起码的品质,更是教师通过课堂上,课堂外潜移默化让学生逐步具备的品质。
(三)、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对学习、生活充满好奇与激情的人文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会引起冷漠与疲劳。”所以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激情的很好的方式。笔者经常采用的教学活动有:讨论,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活动(如学生根据诗句、文意画图),教学游戏,制作教具,参观访问,讲故事,借物起兴,借助音乐等。
举一个关于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的课例。
《雷雨》是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也是高二第四册戏剧单元的首篇,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戏剧的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与激情,发挥自己特长,预习时可以布置学生角色分配朗读的任务。备课时可让声音有特点的学生学唱黄梅戏、越剧、京剧等戏曲的代表曲目,如《要学那泰山顶上一棵松》,《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上课时用这些唱曲开头,演唱的是学生,听众也是学生,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极易进入“情景”,进入状态。同时在讲析当中,让学生自由组合,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展开情节对话,使一堂课在轻松愉快中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当然,这种种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多年教下来,很少有新鲜感了。不过,“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对于像“兵”一样流动的学生来说,还是能产生很大的吸引力的。
学生的人文品质从哪里来呢?其实就是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从平时点滴学习中积累而来。我发现,在老师的带动下,能很快激发兴趣,充满激情,与同学较好配合的学生,往往能在学习中发掘乐趣,并能尽快领悟学习的真谛,会自觉地把学习与人生的意义有机地联系起来,反过来又促进自身的学习,从而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人文品质自然也能提升高度。
综上所述,人文品质有着丰富的内涵,而高中阶段是学生提高这种品质的最佳时期,教师应利用这个时期帮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否则,高校再努力,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持续发展也就很难落到实处。因此,作为教师应自觉地把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作为追求的目标,把持续发展的理念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通过高中语文教学,培养高中学生的人文品质和人文素养,使其进入高校后能迅速提升,进入社会也会有长远的发展。这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