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的保护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潮州市高级实验学校 石漫东  时间:2010/5/9 6:59:17  来源:无忧无虑原创  人气:453
  伴随着工农业尤其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的匮乏和污染情况日趋严重,已对人类和整个地球造成危害。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韩江是潮汕的母亲河,江对于潮州人来说,就象孩子和母亲一样,密不可分。为了保护韩江水质,有关部门加快了城镇污水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削减污染物,同时,依法淘汰设备简陋、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还潮州人民一个条美丽洁净的母亲河。做为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以自己的方式主动参与到保护母亲河的行列中来。语文以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成为渗透水资源保护教育的生动教材。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教育呢?为此,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 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寻找渗透内容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智慧和人文精神的学科。语文课文多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上乘佳作,即使现在新增的科普类文章中也确有直接或者间接可以用来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不过,教材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课文,直接将教材内容与环保教育“挂上钩”,我们便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和环保知识的教育。而有些教材是隐性的,蕴含在课文中的环保内容像埋在地下的宝藏有待于挖掘。集体备课时,同科组的教师一起动脑分析,移花接木,同样能使教材间接地为环保教育服务。通过对教材的挖掘、渗透,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热爱和向往,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能增加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利用课堂教学,探索渗透途径
  语文教材中虽然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蕴含着环保教育方面的素材,但是我们如果不能在教学中把握好时机,巧妙渗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去领悟、体会,自觉地成为环保的宣传者和参与者,而是一味地单调地念“环保经”,即使有关环保类的教材内容再好也是枉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当地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教育呢?经过教学研究与实践,大家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
  比如在导入环节的渗透。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导入是教学环节的关键一步。巧妙的导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因此导入环节中环保意识的有机渗透,将拨动学生心弦。如在执教《与朱元思书》、《三峡》时,先播放了一段相关的山水风光的录像,学生被画面中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深深陶醉,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这个情感目标的实现营造了浓浓的氛围。
  比如拓展延伸环节的渗透。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丰富文本内涵,帮助学生体会感悟,常常会补充一些有用的资料。比如《桃花源记》、《大自然地语言》、《雪》……等篇目通过补充资料使学生了解到由于近年来人们忽视了对韩江水资源的保护,各种人为的破坏造成了水的污染,使学生们认识到,这是我们宝贵的资源,我们要珍爱。
  三、积极组织语文实践活动,让同学们真正成为保护环境的主人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联系生活学习语文,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我们积极组织许多与环保有关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自觉地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人。比如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寻觅春天的足迹》、《母亲河》等,通过开展课堂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进一步增强学生节水护水意识,使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地投身到节水护水活动之中。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是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给予学生以教育。”总之,在语文课堂中多角度地渗透环保教育,能使同学们在学习语文知识技能的同时,接受环境意识、环境道德的教育,深入思考、拓展视野、发展智力、蕴蓄情感,提高了学生的节水护水意识,培养了学生节水护水的行为习惯,实现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双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