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之浅见

作者:贵州省石阡县本庄中学 王延忠  时间:2010/4/30 23:09:3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31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我觉得语文课应朴实、不花哨,老师应以读为本,在读、问的过程中引导、启发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做人。
  一、以读为本、重点赏析,体会深层意思。
  在语文公开课上,一副好嗓子极有可能遮掉一节课内大大小小的斑点,而老师的朗读更多的是体现朗读的智慧,不是表演、表现,而是真实的表达。朗读只是一种实现目的教学手段,当很多老师在开课前想取悦评课人而为“花样”绞尽脑汁时,在我们的课堂上频繁出现说、学、逗、唱、舞、画、演时,如果我们采取朴实的课堂教学,这样会更能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发展。
  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做到表情亲切和蔼,一脸从容。如上课时以商量的口气问学生:“可以上课了吗?”等,在一种平等愉快的气氛中进入课堂。在课堂上,老师应重文本,重朗读,重品析,重学法,重积累,针对选字、选词、选句、选段进行粗读、精读、品读、神读。在课文教授快结束时,留一点时间让学生神读,即课文或选段内容在自己理解基础上,在脑海里浮现相应的内容并升华,通过这样使学生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通过读、仿、思,让谈自己的感受或见解,引导学生理解更深层次意思。
  二、突出“思”字,变学生的“怕答”为“乐问”
  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怕问怕答。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使课堂活动充分、积累丰富,启发学生多思解疑。
  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些问题:自己先用“一鸣惊人”编一个故事,接着让学生用“门庭若市”编一个故事。大家沉静思考、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故事,在学生说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别人故事进行点评,什么地方好?好在哪里?如过不好?应怎样改进?通过这样的发散思维使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课文内容在故事中得到了掌握,重难点得到了突破,学生不但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如讲《我的叔叔于勒》,教师首先肯定菲利普夫妇的自私、虚伪、贪婪、冷酷,然而学生有逆向思维,提出是于勒自己败坏家产才引起这样的结果的看法。通过多重问题,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各种疑难,还能培养其创造力。在提问的过程中,先不妨从一些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加深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从原来怕问怕答慢慢变成乐问乐答,逐步形成自己在读课文时提出问题来理解课文的能力。
  通过长期以读为主、学生自行问答结合的方式教学,学生基础牢固了,语文学习兴趣明显提高,阅读、作文能力明显增强。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课堂教学需要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