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语文1B自选模块怎么复习

作者:朱昌元  时间:2010/8/25 19:58:09  来源:yjswt03 原创  人气:2742
  浙江省语文新课程由必修模块+选修模块组成,选修又分为1A模块 《<论语>选读》、《外国小说欣赏》,1B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必修模块和1A模块列入高考范围自不待言,就是1B模块也与其他学科的模块一起侧身高考卷中,特别值得我们重视。
  语文1B自选模块是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选择、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地支撑。1B模块是个新生事物,对此众多一线老师感到很难把握,尤其是对于如何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感到心中无数,下面针对复习教学过程中的疑问作一些交流。
  一、语文1B模块考些什么?
  要想了解语文1B模块考些什么,首先要了解设置1B模块的目的,这就是在达到必修课程的共同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提升对中国古代和现代诗歌散文的欣赏能力。这是一种必备的语文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人文素养。
  其次要了解1B两个模块的教学内容。《考试说明》“语文(1B)部分”明确指出,“考试内容”将“考虑中学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两个选修模块教学实际而确定”,这个“教学实际”就包括了它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比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之部”,遴选出三种对于中学生来说最为切要的鉴赏能力或者说鉴赏方法加以介绍,这就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这些鉴赏方法涉及作品与时代,景物与情感、声律与美感等多方面的范畴。又如《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散文部分”结合经典作品介绍鉴赏知识,认为可以从“形与神”、“情与理”、“小与大”、“虚与实”和“疏与密”方面入手鉴赏现代散文,概括得很精要,很实用,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最后,当然要了解1B模块的考试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考试能力要求包括“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在这相互联系的三种能力中,我觉得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还是“鉴赏评价”,它离不开“分析综合”,也含有一定的“探究”成分。至于“考试内容”,就“鉴赏评价”来说,要求能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欣赏作品的形象,分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评价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如果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弄清楚了,就离准确、全面地把握1B模块的考查内容和要求不远了。
  二、语文1B模块的考查选材有什么特点?
  检测阅读、鉴赏、探究能力,总要借助一定的材料,拟制一定的题目,语文1B模块的考查自不例外。
  那么,考查语文1B模块,在选材方面会有什么特点呢?我觉得可以用“若即若离”四个字概括。这里的“即”和“离”都是就它与1B模块教材的关系而言的。
  先说“离”。“离”就是着眼课外,选取相关的或相当的阅读材料来拟制题目加以考查。如2009年《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的检测,选取蒙古族中年作家鲍吉尔•原野的散文《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这篇散文文中有诗,诗文相间,别具一格。鲍吉尔•原野曾入选“海峡两岸十大散文家”、“当代散文十大代表人物”,散文创作成果丰硕,作品具有幽默、睿智、细腻的特色。《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所引的现代诗出自名家冯至之手。从“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角度看,可谓“诗”“文”两美并俱,相信命题人员是下了一番苦苦搜寻的功夫的。有人说语文高考试卷中文学鉴赏的拟题材料,往往选一流诗人的二流作品或二流诗人的优秀作品,有时干脆选“无名氏”的作品,像2006年浙江卷的《[正宫]叨叨令》,就署名“无名氏”,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避熟就生,防止有人侥幸猜题押题。1B模块考查材料的选取也会充分注意这一点。
  再回过头来说“即”。“即”就是联系,就是相关。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拟题材料有时直接取自教材,加以熔铸变化,考查考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像2009年《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的考查题目,题干是这样表述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柳’‘菊’‘竹’‘莲’等,它们在诗中往往有象征意味。”这些意象不是在1B模块中出现过,就是在必修模块中出现过,有的还反复出现,就拿“雁”来说,“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这些“雁”的意象都或象征信使,或象征乡思,蕴涵着孤寂、愁苦的感情。
  二是材料所蕴涵的考查点应体现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这是最主要的。比如2009年《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的考查题运用意象的材料,考查点直接与该模块的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相关,其中的“赏析指导”就例举“雁”等意象,介绍意象与意境、情感的关系。《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的考查题也是这样,所选的作品《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蕴涵着情与理的关系,而这正是模块教学内容之一。选择考查材料,“貌离神合”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境界。
  三是材料难度与所学模块作品大致相当。当然模块中作品的难度并非一致,说“相当”只是就模块整体教学内容而言。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诗文间杂,语言过于含蓄,再加上篇幅也比较长,阅读难度过大。从实测后的平均分来看,也反映了这一点。
  对此,命题人员虚怀若谷,2010年选择的材料就有了明显的改观。现代诗《归乡》篇幅短小、意象显豁、感情深挚,是一首感人至深的作品。
  三、语文1B模块考查题型有什么特点?答题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考试说明》规定每个模块编制1道试题,赋分10分。为了追求阅卷时评分的客观、准确、可操作,1道大题往往有必要分解成2道小题。从2009年模块考试试题看,语文两个模块分别都命了2道小题。
  《考试说明》同时规定语文1B模块的考试题型是简答题和论述题。2009年两个模块的第1道小题可以说都是简答题,第2道小题都是论述题,或者说有论述的要求,比如《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第2小题要求“探求末句‘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的意蕴”。 考查“探究”能力层级的试题,比如要求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内在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作出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就适合采用论述题的形式。
  解答简答题,首先要求准确,一语中的;其次要求简练,要言不烦。准确、简练作答的前提是熟练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透过试题明了命题的意图。而论述题可以说是一则微型议论文,要有观点有阐述。观点要鲜明、集中;阐述要结合作品适当展开。阐述要围绕观点、服务观点,而不能与观点是“两张皮”。“诗人写原野,写那个他到过的地方,或深或浅的足迹里藏着的是过去,而诗人不会因为这片原野而停下脚步,无论这片原野多值得留恋,诗人都会毫不犹豫地离开奔向未来。其实每个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场旅行,我们会经历很多站,很多不同风格的原野,但无论哪片原野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生活还要继续,在无数的原野里都藏着忘却的过去,也蕴涵着我们对前方、对未来的憧憬。”这是某位考生对《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第2小题的解答,观点明确,论述也较充分,语言也不乏力度,因此两位“背靠背”的阅卷老师都给了4分的高分。
  附:浙江省2010年语文自选模块测试题
  题号:0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然后回答问题。
  识周生《清秘图》后
  [明]袁宏道
  不才之木,得子儿才,故知匠石不能尽木之用。嗟夫,岂独木哉?世有拙士,支离龙钟,不堪事务。头若齑杵,不中巾冠;面若灰盆,口若破盂,不工媚笑;腰挺而直,足劲而短,不善曲折。此亦天下之至不才也。而一入山林,经至人之绳削,则为龙为象,为云为鹄,林壑遇而成辉,松桂荫而生色,奇姿异质,不可名状,是亦生物之类也。嗟夫,安得至人而与之,竟不才之用哉!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拙士”形象的特点。(4分)
  (2)探析本文的结构特征。(6分)
  题号:02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归  乡
  邹 旭
  野花像铃铛挤满回家的路
  今夜,所有的路都在回家
  所有的路都是绝路
  是你,是故乡这杯毒酒
  夺走了我的远方。
  当我发现黎明和家还有一水之隔
  忧怨的月亮前采摆渡
  母亲,你从一堆待捣的衣服中直起身
  迎向我,就像
  一条大河截住她的细流
  (1)“毒酒”一词在诗中起什么作用?(4分)
  (2)结合全诗,赏析画线诗句。(6分)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esc100 于08-28 08:37发表评论: 第1楼
  • 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