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指点迷津——表现手法
作者:佚名 时间:2010/9/29 20:11:21 来源:honghaiqingtian 转发 人气:2372
衬托是分为正衬与反衬,反衬就是有对比的,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如:毛宗岗所说“写鲁肃老实,以衬托孔明之乖巧”即是。正衬是同类事物比较,一个好,另一个更好就是正衬。如:烘云托月、绿叶衬红花。对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贫富对比,不存在主次。
1、 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 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如:以景衬情(悲景衬悲情、乐景衬乐情)、以动衬静、以乐衬悲、以物衬人(鸦归人未归、月圆人不圆)等。
二、渲染、衬托(衬托)和借景抒情的关系。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某种意境(气氛)。如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飒的气氛。诗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从正面极力描写秋寒,这是渲染的手法。
烘托(衬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些景物描写是从侧面着意,用笔墨于景物,实则形象地衬出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是衬托手法。
《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悲景衬悲情)。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围烘托内心的情感(悲景衬悲情)。
牛刀小试:试分析以下两首分别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从对比、衬托中选)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解析:
李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提示:不存在古今谁是主次之争。
崔诗运用了衬托的手法。通过去年今日和今年今日的对照,凸显出今年今日此时此刻桃花“依旧”而人面不再的那种感伤之情。这里重点是通过比照,以去年的欢快衬托(反衬)出今年的落寞感伤怅然无奈!
三、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
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二句借清新美好的春光美景,反衬思归的感伤,是以乐景衬衷情。注意,全诗仍属于借景抒情。
白居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中只见景物,未见情语,它是情景交融,也是侧面表现琵琶女技艺高超,曲终人却醉入曲中,忘了鼓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亦如此。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