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教学闪耀人文之光
作者:宜兴市宜城中学 莫友君 俞佳芬 时间:2010/10/16 22:30:34 来源:塞上笳音 转发 人气:785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写作作为高度综合的语文活动,它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显示了学生内在的精神和独特的个性差异,它折射出写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特征。因此,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注重在作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从细微之处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想发展实现双赢。
一、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程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全部,生活犹如一个万花筒,一个对生活
有着真切关注和思考的灵魂,其文章一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许多学生的作文过多地把视线锁定在学校家庭的趣事风波。一个真正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学生,应该和时代的心跳连在一起:为农村解决不了温饱的农民而忧心忡忡,为山区失学儿童潸然泪下,为社会道德沦落而焦虑不安,为信仰危机而振臂呼号。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人的价值、命运、权利的思考是为文的要义,失去了这些,我们的作文就少了几分动人心弦的力量。
首先,引导学生关注热点焦点,关注时事动态。我们的生活瞬息万变,每一个变化点就是生活的原汁原味,它透露着社会进程的焦灼和艰难,折射着世态百相的曲直方圆。如最近神舟六号发射成功,我们立即让学生以此为话题在日记中尽情抒发自己的激动之情,赞美之情,从而进一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现状,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更加发奋学习,报效祖国。其次,引导学生评论大众话题,引发人文思考。教学中,经常引入一些热门话题,让学生评论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如:“清华大学刘海洋向棕熊泼硫酸”一事,笔者曾将这一热点引入课堂,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学历和道德水平成比例吗?德育和智育哪一个更重要?一个合格的人应该是怎样的?讨论中激发了学生对社会进程中“危”的深层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融入自己的作文中,融入自己的生活中,潜移默化中就增加了人文精神的含量。
二、 阅读名著名篇,吸纳人文精华。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中融入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
首先指导学生诵读古典诗词,体会诗人忧国忧民,追求自由,乐观豁达的人生哲理与人文精神,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教化,不断提升自我品位。其次,在阅读中品味人文精神。在教读《谈骨气》一文时,除了文中三个典型的事例外,要求学生补写有骨气的人和事,即为中心论点补充论据。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朱自清不领美日的救济粮等等。在课外练笔或日记中,学生陶冶了情操,升华了思想,感悟了人文精神之美。
除了课堂的教材外,我校编辑了校本教材,选文洋溢着时代气息,散发着生活芬芳,体现了人文关怀。学生在阅读中拓宽了知识面,丰富了文化底蕴,提高了文学素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指导学生在经典名著中汲取营养,师生共同拥有属于自我的精神乐土,在文学的永久魅力中构筑永恒的精神乐园。
三、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察人文精神。
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通过活动,学生从中体察社会,体察生活,丰富人文情怀,提高对自身的认识,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为了不让学生在作文时陷入“无病呻吟”的误区,我们举行了不同形式的作文实践活动,即通过学生实践来进行写作训练,给学生以写作的大舞台和空间。我们的实践作文正是让学生高度张扬个性——思想的个性、情感的个性、体验的个性、语言的个性,在实践活动中用心观察、用心感受,体味、感悟细微之处的真善美。如我校组织学生到慕蠡洞进行社会实践,感受宜兴“竹的海洋、茶的绿洲、洞的世界”的特色。在慕蠡洞“紫砂茶壶”制作坊里听宜兴陶艺的发展历史,然后学习制作茶壶。通过实践,学生感受了陶艺的真谛,体悟到家乡的人文精神,并为家乡宜兴的陶都史感到自豪。第二天,当堂作文,出现了一批文质优美、文情并茂的佳作。新课标推行以来,我们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参观了江阴长江大桥、苏州乐园、常州恐龙园、常州军用飞机场等,文学社社员还参观了上海东方明珠、上海海洋水族馆、上海科技馆。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满足了学生的活动需求,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之新奇,又掌握了第一手写作素材,增加了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从而学会用人文关怀的心态对待一切。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每一次活动,就是一次生活的投入,一次视野的扩展,一种情感的体验,一段思想的磨砺,一次道德的自我完善。
四、 在作文评语中体现人文关怀。
作文评语是师生间联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是师生间多方面的反馈途径,是评价机制最具体的表现。教师的评语风格也是学生了解你的窗口,学生喜欢有修养大度的教师,这样能体现人人平等的原则。一般来说,学生喜欢带有人情味的评语,即商量的语气,关爱的语气,幽默的语气,睿智的语气,而不喜欢冷面孔,教训人的、武断的、生硬的语调。当学生喜欢了教师的评语后,评语的作用就不仅仅是修改作文本身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教师的亲和力,由“亲其师”进而“信其道”了。
一位学生月考失败后,在日记中写道:“整整一天,我都面无表情,心中有说不出的懊悔与痛楚,有的题目,明明自己会做,却没做对。回家怎样面对父母的脸,课上怎样面对老师的脸。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的话,我一定会认认真真一个字一个字如同抽丝拔茧地检查下去,可如今一切都晚了!试卷至今还未发下,我将继续这样悔恨下去……”读了这则日记,我下了这样的评语:“吃一堑,长一智,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习,尽力就是最好。不必过分责备自己,微笑着面对失败,相信你下次定能正常发挥”。教师人性化、人文化的评语让学生有如坐春风之感。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关怀鼓励的力量是强大的。她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感到老师时刻都在身边,在温暖着自己。浓浓的师生情让学生更爱作文,这就是人文关怀的效果。
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及专业知识,时时把培养人文素养作为语文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来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精神教育。
一位曾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说:“科学可以打开天堂之门,也可以打开地狱之门,究竟打开哪一扇门,则取决于人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远的课题,它要求作文教学必须从应试的舞台中切实解放出来,多角度,多渠道地开拓作文教学的局面,引导学生去走近“人文”,真正撑起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大旗。
注重人文关怀,注重以生为本。让我们以爱心造就爱心,以宽容培养宽容,以成功呼唤成功,使作文教学闪耀着人文之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