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卖油翁》为例谈初中古文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作者:深水港乡中学 莫丽君 时间:2010/11/10 6:13:27 来源:molijun89080 转发 人气:1777
关键词:《卖油翁》、古文教学、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对于语文学习中的古文来说,尤其如此。
古文教学一直以来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亦为难点。一部分学生对古文知识是一知半解,便浅尝辄止;一部分学生则是根本不懂,对其知识精辟的语言,深奥的含义望洋而叹,怎么办呢?如何能够化难为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摆在广大从事古文教学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卖油翁》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相对而言又是初中阶段一篇较为浅显的文章。文章通过叙述一个生动的小故事,说明技艺专长,全在熟能生巧,不值得骄傲的道理。此文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的故事之中,手法极为高明。许多教师认为:这篇文章只要学生明白,陈尧咨和卖油翁的性格特点以及文章中蕴含的熟能生巧的道理,教学本课便功德圆满了。于是学生查翻译书,老师写主旨,死记硬背式的教学又重蹈履辙。结果学生背得快,忘得快。更可怕的是学生丧失了学习古文的兴趣和信心。
作为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两年的老师,我认真思考研究教学的方法,希望能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尝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古文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以下是我在教授《卖油翁》这课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一、发掘魅力,激发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从本质上说,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蕴含在知识本身之中的。我们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于用“考试”来刺激学生学习,却忽略了挖掘教材的魅力,用教学内容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证明:古文本身的魅力远比考试的刺激更吸引人,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更持久,更深刻。因为古文的魅力不仅在于它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历史源泉,而且它还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
陈尧咨是北宋名臣之一,历任通判、考官、知州、知府、安抚使、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工部侍郎等职。陈尧咨性情刚戾,但办事决断。且陈尧咨为人盛气凌人,为政“用刑惨急,数有杖死者”。《宋史》记载他知兵善射,“尝以钱为的,一发贯其中”。并以此自豪。我们不仿利用学生的表现欲讲一讲陈尧咨的故事,然后,让同学们设想,如果陈尧咨没有遇到卖油翁会怎样?之后,再引入课题。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定很高,分析起课文一定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再学课文内容,便容易多了。
二、合作交流,初晓文意
合作交流是多向性的群体交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在《卖油翁》的教学中,由于课文浅显易懂,通过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果,小组之间再互相交流、评价,能使小组成员较准确地复述整个故事,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也为学习后面更难的文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深入浅出、幽默风趣
有些古文知识比较深,学生不易理解,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感到难学,就会不爱学。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善于把课讲得深入浅出。深的知识讲浅了,绝不是只讲表面,不讲实质,而是把难懂的抽象的知识通过生动的比喻等手段,变得既通俗又易懂。
比如在《卖油翁》中讲解“颔之”中“颔”的意思时,牵涉到词类活用的知识,“颔”字愿意为下巴,但这里却是“点头”的意思,有些学生很难理解。那么,我在讲解名词动用现象时便风趣地说:“其实,我们在咿呀学语时,就已经名词动用了,那时我们曾指着水杯说:“水”,这里的水即是“喝水”,指着饭盆或碗说“饭”其实是要吃饭,捂着肚子说:“尿”,那就是要撒尿。学生听了都笑了起来。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又一次化难为易,缓解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古文的自主学习热情。
四、创设情境,亲身体会
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如语文课每次都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等等,学生学得没有兴趣,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求新求奇。
在《卖油翁》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疏通了文意,了解了人物性格,再谈及到文章的主题时,我采取了不一样的方式:先让学生把倒油的过程叙述一遍(分别用古文和现代文),然后出示道具:一小桶油,一把勺子,一个葫芦,一枚铜钱,让学生上台演示卖油翁倒油的过程。表演前老师先把铜钱展示给前面几排学生看看。表演后让让前排同学把看到的情景描绘一下,然后让表演者谈感受:你的表演失败了,可文中的卖油翁却做到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进而引出熟能生巧的道理,再让学生思考:你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孰能生巧的例子呢? 试想,如果当天你也在场,了解了整件事情的经过,你有什么感想?你最想对陈尧咨说些什么?这样让学生直观感受加上亲身体会,发现从钱孔里倒油而钱币不湿确实不易,也实实在在感受到熟能生巧的道理,比在他们耳边刺激一百遍要来得有效得多,而且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下,学习的气氛异常地活跃,学生真正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感知到了课文内容,感受了古文蕴含的寓意,收获了很多。
其实,教学的方式方法很多,只是我们要灵活地运用,讲述、读书、讨论应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悬念。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像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都能闻到芳香。又好像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的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课都有“新”讲法,读古文可以放一段音乐,可以开个朗诵会,比比看谁朗诵的好……新的方式可以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叶圣陶先生很注意求新和诱导,他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就是说,教师教育要有灵活性,要有教育的机智,不要过于死板。
以上可见,创设新的意境,有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初中阶段的古文教学任重道远,是否教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未来,过去的某种程度上强制性教学模式,必将被“兴趣教学模式”所取代。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一般经历好奇——求知——爱好——入迷的过程。当学生对古文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古文是一种负担,甚至有时会废寝忘食,因此浓厚的兴趣是学习古文的催化剂,是开发智力,提高成绩的关键。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