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镇西的公开课《冬天》谈学生思维发展

作者:hekechun  时间:2011/2/19 22:40:43  来源:hekechun 原创  人气:633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而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前提是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对话、共享、共进的。教学不再是教学生,而是师生的交往和互动。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互动教学正逐渐成为一门新型教学方式,互动教学的过程就是倾听和探究的过程。教学的互动性体现教学双方互通信息,促动思考,共同发展的交互作用。师生互动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倾听,互动是从倾听开始的,倾听是互动的前奏,没有倾听就无法互动,互动的实质是交往,倾听的核心是思考。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听讲,首先自己应该善于倾听。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民主的耳朵,在学生“迷路”的时候,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辩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的时候,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当学生发现“宝藏”的时候,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肯定与赞赏……
  这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郑州铁路二中上的一堂语文公开课,他选择的阅读文本是朱自清的散文《冬天》。
  因为是借班上课,李老师先给学生介绍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一起来研究探讨。尽管是公开课,但咱们也不刻意追求高潮和热闹,我们追求的关键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是不是走进了课文。”接着,李老师讲明怎样才算真正走进课文:第一,读出自己;第二,读出问题。“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也就是要与作品产生所谓的“共鸣”。“读出问题”就是在欣赏课文的基础上以研究的眼光来读课文,提出问题,质疑课文,质疑作者,质疑老师。
  然后,李老师就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去读课文,自己在学生中间来回巡视,不时提醒学生大声朗读,并表扬了一个边读边勾画的学生。五分钟后,绝大多数学生已朗读完毕。李老师说:“刚才同学们在读课文时,已经表达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并加进了自己的感情。同样,李老师的朗读,也体现了李老师的理解和李老师的感情。请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拿起笔,把课文中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语句勾画一下。”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李老师开始朗读。“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当读完最后一句,李老师久久没有说话,学生也没有任何声息,大家好象都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而沉浸在朱自清所营造的爱的氛围里了……还是李老师打破了沉寂:“李老师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感受。现在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感受。”
  于是学生们开始交流,教室里呈现出活跃的气氛……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最欣赏的语句,好吗?
  生1:我最喜欢“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这一句,它使我想象朱自清和他父亲一起吃豆腐,屋子虽然阴暗,但亲情却很浓。也使我想起了我父亲给我讲过的他小时侯吃豆腐的故事。
  师:是啊,我们多么怀念那种吃豆腐的生活啊!朱自清这篇散文勾起了我们对一种久违了的温馨人情味的回忆。
  生2:我对“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一句感到特别温馨!虽然是在冬天,他们住的地方人也少,冷清,但一家人却……(这位女生可能因为紧张,竟然说不下去了。)
  师:好,不用说了。有时,感动是难以言说的。我也特别喜欢这一句,这叫共享。咱们握个手吧!
  生3:对“父亲常常得站起来……夹起豆腐,一一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这一句我特别感动。因为这让我想起了我和家人在吃饭的时候,爸爸总是把最好的菜往我碗里夹……(这位学生说着就流泪了,但她接着说)还有“楼下厨房的窗子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这一句使我想起了每当我放学回家打开门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微笑着看着我。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不只是一个善于阅读的人,还是一个非常善于感受爱的孩子,一位非常有孝心的孩子!让我们向她表示敬意!(如雷的掌声响起……)
  等到第六个学生发言完,李老师看到还有很多学生要举手发言。但由于时间关系,只好进入第二个环节——读出问题,提出质疑。
  生1:“我渐渐地快要睡着了。”我觉得“渐渐”和“快”叠在一起不太通顺。
  师:其他同学同意他的观点吗?
  ……
  生2:我发现这篇文章通篇并没有写到冬天,好象文不对题。这是为什么?
  师:这个问题非常具有科研价值,那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吧!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3:《冬天》在这里不只是为了单纯写冬天,而是为了写出对发生在冬天里的几件往事的回忆和对友情亲情的怀念,所以用这个题目。
  生2(不服气地说):即使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冬天,但既然以冬天为题,还是应该有一些写冬天的句子才好,就像《济南的冬天》一样。
  生4:写了。这篇文章所写的生活中平淡小事不但发生在寒冷的冬天,而且这几件事给作者特别温暖。这种心里的温暖与自然界里的冬天形成反差,更能衬托出这些事情的温馨。
  ……
  学生热烈深入地讨论着,问题也越来越多。教师在旁随机引导,思维火花碰撞越来越激烈。举手发言的人是越来越多。最后李老师在总结时说:“读文章注意文章的细节很重要,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感受也主要是通过许多细节来表现的,表明同学们已经走进文章。但关注细节,也决不仅仅是读写文章,作文与做人也是统一的,刚才那位女同学提到父亲给自己夹菜时忍不住流泪了,她想起自己回家时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便很感到,这些都是通过细节来感受的。所以,无论做人还是作文,请从细节做起!下课!”
  师生互动那么和谐,学生思维如此活跃,发言如此积极,令人惊讶。或许是充分重视了学生阅读经验,或许是李教师做了一个有经验的演员。但让我看到更多的是互动与倾听。倾听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声音,尽管他可能运用的是另类的话语方式,尽管他可能将课堂拦腰割断,但是如果教师用最大的耐心去聆听它,用最大的热心去解读它,用最大的诚心是赞赏它,那么就有可能在课堂上拣到一根“最大的麦穗”——有可能为明天的人生跑道上输送一名最有自信的成功者。“带个民主的耳朵,蹲下来,倾听孩子”,“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 叶澜教授如是说。是的,只有学会倾听,才能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才能与学生形成平等与友好,理解与尊重,信任与接纳,关心与帮助的新型师生关系。
  同时,由李老师的这个课例,我一直以来在反复思考的几个值得探究的教学问题也便迎刃而解了:首先,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自读课遭遇公开课时,如何还课堂教学活动以应有面目呢?李老师此课,在刚开始就给学生介绍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让每一个人的心走进课文;也介绍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第一,读出自己;新《课标》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可见作品的文学价值,是需要读者自己的阅读经验予以实现。第二,读出问题。在组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思考的同时,教师进一步放手让学生思索、讨论、争论,在不断生成出新的问题的基础上加以适当引导,使自读课的特征更加明确的。其次,自读课的阅读可否直接以学生提出问题为开始,以学生讨论解决问题为过程,以旧问题解决、新问题生成为课堂的纵深发展?学生的阅读,又是否能够保证不偏离文本意义?学生是否会只纠缠于文本表象意义,而不去钻研更值得探究的文本本真意义呢?再次,公开课活动,到底是要检测教师的个体教学素质,还是检测学生的课堂活动情况?是以教师个体的高水平表现为观赏点,还是以学生的积极主动思考、认真合作探究为观赏点?倘若耐下心来推敲这些问题,其实在李老师的这个课例中,多多少少也都体现了出来,李老师也已经在课堂上给出了答案。当然,这些问题,都已经跳出了李老师的《冬天》课例本身,而走向了语文教学法探究的广阔空间中。不过,正是因为这种体现,这样的课例,才有了研究的价值。而且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能够激发出思考的火花,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的课,也不正是一节更有价值的课吗?
  教学无痕,贵在得法;花开无声,贵在引领。也许这样的课是能够使教师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展现出他们的才华和智慧,使学生在主动、自由的状态下表现出他们的天性和聪颖的。那就让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一双民主而又善于倾听的耳朵走进课堂,让我们用心倾听思维花开的声音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