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在学生心中诗意的栖息

作者:晓秦中学 马安燕  时间:2011/4/20 4:56:3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81
  【内容摘要】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包含众多美的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体会、抽象概念与鲜活的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知识传授与美感体验统一起来,即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又教会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同时,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个性,培养学生建构完善的语文审美心理结构。
  【关 键 词】   语文教学  审美教学  想象力   情感   语感
  语文,本应该是最有趣味的课程,然而,目前不少学生面对清新动人、含蓄隽永的文学作品,或迷惘茫然,不知所云;或囫囵吞枣,无动于衷;或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即使较好的学生也只能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才神有所体会,但仍难以言传。久而久之,致使学生厌学。对此,我认为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改变这一状况,恰当地处理课文的艺术性,进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美感的学科。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掘汉语所渗透、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因素,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多一点审美体验呢?
  感受灿如繁花的形象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 语文教学就是要善于唤起学生心中的“那种感觉”,并利用“那种感觉”所引起的“那种愉悦”去优化教学情境,逐步实现智能培养和人格教育的目的。怎么唤起“那种感觉”?没有想象和联想,便不能唤起特定的情感态度,不能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也不能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拓展。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这就是审美的魅力所在。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美文,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但学生大脑中所产生的意象决不应该仅限于作者直接描绘出来的。教师应调动学生在作品意象的激发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意象进行发散和补充,在想象中呈现那春花争芳吐艳的美景,呈现一幅累累硕果挂满枝头的画面,把各自想象中所看到的而书上尚未写出的景色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借助想像的翅膀对美的形象进行新的挖掘。这就为这篇美文增添了合乎情理的新意境,达到了知识共享。同时也得到了“意美的感心,育美的感耳,形美的感目”一种美的享受。这样文学欣赏过程才算完成,学生也才能真正体验到作品的意象美。才会由衷的为美的景物所感动。
  体会沁如酒香的思想美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扯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采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进行思维训练的同时,还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文章如酒,酒能深入人心的肌体和血液。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文中的善、文中的美,文中奔涌着的作者那浓浓的情。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我们所学的许多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蓄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之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等。因此,阅读时要细细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字字句句仿佛出于己之口,让浓浓情意仿佛出于己之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促使学生产生认同。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此而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力。
  语文教学首先要通过“言”、“声”的分析来激情感人,教师要披情入文,进入角色,把学生领进作者创设的角色中,以激动人心的情感魅力,把学生的激情“煽动”起来,使他们投入忘我的学习之境,在激发主体意识中陶冶美的情感,使学习始终保持自主能动的积极状态。语文教材中以情动人的文章有很多,我常采用有表情地美读,情动于衷而形显于外。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不加任何掩饰地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如讲授范仲淹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景色的感受:“至若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者矣。”(见《岳阳楼记》)我先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感艺术世界,再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感情:洞庭湖的美丽风光,激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使他“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悠扬自得,其乐无穷。这就是美的魅力。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净化了思想,点燃了心灵的火花。
  品味亮如珠玑的语言美
  语言文字蕴含着种种“情趣”或“诗意”。这些情趣和诗意,就是语言文字的种种神韵、种种情感意向因素,也是一种审美因素。要领悟到这些因素。便要有语感能力。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美感主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联的感受。在教学李汉荣的《山中访友》。首先,让学生听教学磁带中的朗读,在专心的聆听中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幽美。然后,指导学生默读,要求学生注意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对山中“朋友”进行生动描写的语句,仔细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三步,指导学生朗读,要求学生适当的运用朗读技巧,把握好朗读时的轻重、高低、快慢,从而恰如其分地展现课文中幽美宁静雄伟的意境。第四步,讲评,先由学生自评,再由老师讲评学生朗读时对语音、语调、语速的把握,评学生是否在朗读中充分展现了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通过讲评,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第五步,挑出重点段落,即最能表现文中主题的段落,让学生反复朗读。可齐读,可分组朗读也可以单个朗读,边读边讲析、讨论,从而深刻地领会作者比喻、拟人的精妙,描写的传神,以及贯穿于描写之中的对山中“朋友”的依恋、赞美之情。第六步,再一次齐声朗读课文。这一次朗读,建立在前五步感受了解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对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感情的把握之上,便可达到“入境”,即深入文章艺术境界,心境与“文境”融为一体的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审美教育,加强对学生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陶冶他们的情绪,努力在教学中寻找美的音符,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感到美就在平凡中,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使其自觉地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让美在学生心中诗意的栖息,让语文课堂如一缕柔美的清风,怡荡学生的心海,使他们的天空四季长青;让语文课堂如一轮壮美的骄阳,照耀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世界光明永存;让语文课堂如一场细美的春雨,滋养学生的心田,使他们的人生永不枯竭。只有如此语文课堂的案头才会美味清芳,历久弥香。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