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花儿开得更美丽——浅谈农村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瓜州县西湖乡安康小学 年晓琴 时间:2011/4/8 4:31:2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672
低年级的孩子刚刚告别幼儿园丰富多彩的生活,进入小学开始严格正规的学习生活,这将经历生活中一个巨大的转折。有的儿童能够较好地适应这个转折,很快地从“以玩为主”的幼儿生活转入“以学为主”的小学生活,并且从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为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有的儿童不太适应这种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受传统评价与考试观念的影响,教师和家长仅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惟一标准,使儿童一入学就背上分数的负担,不能主动活泼地去学习,有些孩子在一次次的考试中,在同龄人的比较中,逐渐地低下头, 常常为分数落后而感到心理有压力,进而产生畏惧心理,甚至厌恶上学。而且我校处在贫困的农村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这里的许多农民收入都很低,为了维持生计,他们既要种地,又要外出打工,一心扑在挣钱养家上,从而忽视了对儿童的教育,无意中也给孩子的心理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
例如我校一年级的王力,就是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从他入学以来,我就了解到他家里非常困难,父亲经常在外打工挣钱,母亲在家里既要照顾年迈的老人,还有一个一岁多的小孩子及刚上小学的王力,经常无法照顾周到。王力上学时,很多日子都穿得很脏,再加上母亲没有时间理他,养成了他不会讲究的习惯,同学们都不喜欢和他一起玩。在学校,当同学们你一群,我一堆地玩耍嬉戏时,他总是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呆,常期以来,小王力渐渐远离了人群,变得孤僻起来。老师找他谈话,他一个劲儿的沉默,就是不出声,真是令人担心。还有的低年级儿童,由于年纪小,不懂事,不能明是非,再加上平时缺少父母的管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及兴趣爱好,人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移,这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严重的甚至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前途。
作为新世纪的一名青年教师,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为了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如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就此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1、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我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学生全来自农村,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不强。为了加强组织纪律性,我在教《马路上》时,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平时在校及其他公共场所的实际情况谈体会,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守纪的重要。从那以后许多学生都能自觉遵守纪律,并能大胆地制止违纪的行为。
2、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可见,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放下架子,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你,还要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老师提出批评。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
3、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
学生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学科课程的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到训练与提高。低年级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如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猜谜、讨论、文体活动等;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项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学生通过这些饶有兴趣的心理辅导活动,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二、在日常评价中树立学生的自信
学生的日常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要求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在平时的管理中,应由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到多方面的评价形式。
1.实行模糊评价的形式
六七岁的儿童,由于他们还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自我概念,心理上尚未发展到承担社会任务的较为成熟的阶段,对于这种正处在发展阶段、可塑性极强的低年级儿童来说,过于明确的评价结论是不科学的、盲目的,甚至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和自信,阻碍儿童的健康发展,因此,实行模糊评价的形式,意在适应小学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模糊评价”是以“很好”“可以”“再努力”几个词语或用红花红旗、大拇指,五角星,笑脸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品德等行为。“模糊评价”承认差异、注重发展、挖掘个性潜能,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树立自信,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做人,使每一个处在发展中的孩子头顶都拥有一片蔚蓝的天空。
2.用“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的含义是指有目的地收集学生的作业、奖励及学习的轨迹,从而反映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努力、进步或成就。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又是刚刚从幼儿园走进学校大门,需要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看到自己的成长过程。因此,在小学低年级的学习评价中很适合用“档案袋评价”这一新型的评价方式。
3.让学生互评
学生之间的互评有时也可以弥补老师评价的不足。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通过举行“夸夸我的好朋友”,“我的同桌你真棒”等主题活动,让孩子从别人的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优点,树立每个孩子的自信心。
三.联系家长参与构建学生心理安全环境。
利用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条有益的补充途径。一般来说,家庭是学生心理最暴露的场所。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条件。但是一般父母,尤其是农村的父母,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或者观念不明确,也缺乏必要的教育艺术。老师和家长经常沟通,帮助家长了解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使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很好的配合老师,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每一位班主任只有根据自身的实际,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培育出一批批健康、快乐、积极进取的好学生,会让祖国的花儿开得更加美丽。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