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团队优势,回归课本、回读高考题、重积累,向课堂要效率,向准确、规范要成绩!

作者:佚名  时间:2011/11/1 21:41:1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89
  2011年高考成绩已经尘埃落定,我们广州市铁一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8位老师在陈庆雯校长的带领下,齐力合作,通过师生一个学年极其艰难的努力,终于赢得了这届高考的胜利。语文科成绩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年级平均分达115分,全年级529名学生参加高考,其中130分以上11人,120分以上151人,优秀率28.54%,合格率100%。其中陈安滢同学138分,名列省市前茅。
  回顾过去一年的备考工作,我们备课组的老师都感到收获很大,体会很多。这届学生可以说是我们学校这近几年生源中最弱的一届,底子薄,起点低,再加上这届学生又由于种种原因,补课最少,而学校的要求又没有丝毫降低。在种种不利的形势下,我们只好背水一战,针对学科特点和这一届的学情,迅速制定了各阶段的复习增分计划,并落实到实际备考工作中,最终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
  这一学年,我们备课组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减少盲目性,讲究实效性;摒弃定局论,强调有所为。在这个指导思想下,我们复习中主要抓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重合作,发挥团队优势,重视集体智慧。
  我们高三语文备课组多年来在陈校长的亲自指导和原备课组组长陈暾主任的奉献精神感召下,早已形成了的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的特色。我们这个集体,永远摒弃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永远坚持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重点,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的传统,备课组的工作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我们之间没有妒嫉,没有保守,我们知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每一位老师都在这个备课组发挥着自己的特长,大家共同为高考语文成绩的突破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回归课本、回读高考题,加强有意积累,向课堂要效率
  1.回归课本
  多年的备考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在最后的复习阶段,越需要回归教材。尽管高考直接考查课本的内容不多,但“万变不离其宗”。课本如同地基,虽是深埋地下,却是知识高楼的基础,否则知识大厦只能是“空中楼阁”。
  回归课本,主要是以下内容:①加强考纲要求的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②加强课本古诗词的诵读,把握不同风格、不同类别诗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③加强课内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句式的积累等。
  对于语文来说,回归课本的最大意义,莫过于文言文了。除了考纲要求的六十篇古诗文默写均来自于课本外,高考文言文阅读不少内容均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它们真正的“老家”,实际上就是“熟悉的陌生人”。因此,对于文言文复习,重点突出下列课文:《阿房宫赋》《赤壁赋》《项脊轩志》《逍遥游》《孔孟两章》《劝学》《过秦论》《师说》《晏子治东阿》《谏太宗十思疏》《鸿门宴》《陈情表》《段太尉逸事状》《游褒禅山记》等 。
  具体来看,对于这些文言文的再复习,我们的重点要放在重点和次重点实词、考纲要求的18个虚词,以及文中涉及的通假、古今异义、特殊句式上。事实上,当同学们做文言文试题有困难时,所学的课本将是最有力的支持者。
  2.回读高考题
  高考试题是最好的模拟练习,备考阶段反复审读高考题意义非同一般,甚至到了最后三十天,我们都要求学生重读高考题,此时重读,不再是初次面对时的惶恐,而是再见如故的亲切从容;不再是机械地盲目答题,而是深入研究高考题的答题思路、技巧;不再是追求答案的圆满,而是熟悉题型、洞悉考题设计规律等。从而寻求争分策略。
  以必考阅读为例,在考试中同学们普遍存在“读不懂”的问题。同时还有阅读不得要领、答题技巧没掌握等问题;在审题、作答和语言表述上又衍生出“不懂答”和“答不准”的问题。我们就要指导学生化解这些难点,对症下药,让他们遵循必考阅读的规律,寻找争分技巧。
  具体操作中,我们要让学生做到以下两步:
  第一步:争之有据,把握高考考点风向。
  例如,通过研读四年的必考阅读,我们发现它有两个特点:①文本选材专业性强,理解上有难度。②题型固定。选择题坚持考对文章重要信息的筛选和理解、判断。主观表述题可分为对文中重要概念或句子的含义(意)理解、对作者观点的分析概括。
  第二步:争之得法,依“法”而走,突破答题难点。
  (一)认识难点,对症寻法:
  必考类阅读难,难在同学们对阅读文本的陌生感。难在选文专业性较强,信息量大,新知识、新概念较多。不论是经过命题者删改的文章还是命题者从原文中节选的片断,都是如此。
  因此,同学们普遍存在“读不懂”的问题。同时还有阅读不得要领、答题技巧没掌握;在审题、答题和语言表达上又衍生出“不懂答”和“答不准”的问题。
  要化解这些难点,就要对症下药,遵循阅读的规律,寻找方法。
  (二)依“法”而走,突破难点。
  平时大多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经常不得要领,在对文本的内容有初步了解但是没有把握好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的情况下就匆忙答题,以至断章取义,一知半解。
  【对策】
  1.树立整体意识、文体意识,突破“读不懂”难点
  整体意识,即用字、词、句、段、篇的语法手段整体把握文章。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答好考题的先决条件。通读文章时就应该对它进行内容和思路的梳理,把文章由长变短。
  阅读时不可只抓只言片语,断章取义,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理清基本思路,把握好全文的内容重点、议论中心,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文章的结构。
  答题时要上下联系,着眼全篇。“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不要被作者文章开头为引入话题而提到的某些问题所牵引,先入为主,关注了次要问题而忽略了主要问题。
  2.树立原文意识、考点意识,突破“不懂答”难点
  “不懂答”源于未能领悟题干的隐含义,因而未能明确答题指向,导致答非所问;源于不知从何下手找答案,不知从何确定信息区,不知如何下笔组织答案,以至下笔千里,不知所云。
  【对策】 强化原文意识和考点意识。
  原文意识:“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
  现代文阅读题答案的命制总是要考虑通用性、准确性、依据性,任何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其命题点都不是孤立的、与原文毫无关联的。只不过这种联系是或明或暗,或隐或显而已。所以,现代文阅读题的任何一道题的答案都不能偏离文本。
  因此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最佳方法便是贴近文本,在原文中寻找答案。如果能用原文中的词语或句子组织的,就尽量用原词句。关键就是找到有关信息区,进行合理正确的判断和筛选。
  考点意识:不同的考点,答题思路会有所侧重。做题前要对命题的考查角度心中有数,掌握相应考点的解题规律,减少盲目性。
  由此可见,高考题就是我们的迎考风向标:每读一遍,都能有新的发现。高考复习阶段,我们任课老师不仅是要多读多悟高考题,也要指导学生懂得去读去悟,把握高考的动向,掌握主动权。
  3.加强有意积累
  整个复习阶段,我们都一定要加强积累、加强记忆,犹其加强是有意记忆。我们给学生提出的口号是:该备的就要备,不备你准吃亏!
  比如说语文的词诗名句背诵,作文的时鲜素材,解题思维、模式,这些都要积累记忆。另外我们还要多做周边地区和学校的考题,因为有些题出得非常好,老师和学生对考题一定要了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