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思路梳理
作者:李大燕 时间:2012/3/2 17:37:5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613
开头采用诗歌手法以山水起兴。以山水起兴,以“仙”“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用人们熟知的道理自然引出本文的中心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作者运用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自然、明晓、通俗易懂。“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接着作者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室中生活三个方面具体描写了陋室的清幽淡雅、博学儒雅、脱俗高雅的特点,极力表现陋室不陋。“可——”从正面说,是实写,表现室主人的从容雅静;后句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这里并不矛盾,“调素琴“指自己弹琴怡情悦性。“素琴”指不加装饰的琴,可见室主人重的是琴音乐韵,而不是外在的奢华装饰,也不讲究排场。后句中的“丝竹”有繁弦急管之势、嘈杂混乱之感,表明了作者对安贫乐首高尚情操的固守,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弃。“南阳——”两句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圣贤一样有着安贫乐道的节操和高洁傲岸的情趣。“何陋之有”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以此结束全文,与前文“斯是——”相呼应,突出表明了安——,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引文省略了前半句,只取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其中了,略去更使全文余味无穷。题为“陋室”而主旨却是“陋室不陋”这是一种反向立意的写法,不矛盾。作者写此铭文的本意不在于显室之陋与否,而是托物言志,借对陋室的描写来表明自己的情趣志向。本文给读者以这样的思考——物质的有无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看一个人的精神操守。刘禹锡是一才华横溢、又有着广阔胸襟的人。他虽身居陋室,却视荣华为粪土,高雅恬淡,安贫乐道,这是值得我们当今社会的一些人效仿的。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要像刘禹锡那样保持一颗平常之心,不贪赃枉法,做一个心胸宽广、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爱莲说》思路梳理
开篇一句即交代出世上可爱的花有很多,这是总提,为下文将要说的的“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从三个方面写莲的美好品质: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体态香气方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的美名远扬。风度方面: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牡丹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菊象征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隐居避世的人。莲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寄寓着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思想感情。“菊之爱,——”运用陈述句,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莲——”运用反问句,既说明作者以莲花自况,又抒发了知音甚少的感慨。“牡丹——”运用感叹句,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贪图富贵的世风的鄙视。用了衬托的写法,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会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会像富贵者一样追名逐利,要在污浊的世间遗世独立,保持洁身自好的节操和不慕荣利的品格,做一个君子。
《小石潭记》思路梳理
移步换景的写法,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既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侧面描写的方法写潭水的清澈,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游鱼的生动活泼。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暗示出作者对自身前途感到迷茫的心理,从而为心情的由乐至悲设下伏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写了幽深冷寂的潭中气氛,透露出作者贬居中的孤凄悲凉的心境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 心中愤懑难平,因百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便又会流露出来。对弱者来说苦难是一种悲哀,而对强者来说则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只要不向苦难低头,积极进取,就一定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品味到历经苦难之后的甘甜和芬芳。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马说》思路梳理
《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先从正面提出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从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白埋没是不可避免的。然后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愤慨。接着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这也是对千里马终身受屈辱直至含悲死去的历史。接着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运用三个一组排比句来描写食马者洋洋自得的神情和自以为是的心理。写出了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特征,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中心,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文章中用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使别人才,重用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比喻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本文揭示了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是他们充分展现自我才能和作用的政治主张。作者认为要靠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认为要不拘一格,打破常规产生人才,任用人才,即应多途径,多角度,多方面选拔人才,显然龚自珍发现任用人才的范围更广。
《三峡》思路梳理
作者描绘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总写了三峡的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分写山势特点: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季:水涨流急,交通阻断,层层铺展,写出夏季的奔放美。用夸张的手法用奔马和疾风做比较,从侧面写出水流之急,水势之大。展现了长江奔腾的气势和蓬勃的活力。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素潭清,风景秀丽。水清,木荣,山峻,草茂,实在富有趣味。动静结合,写出春冬的清幽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水光山色及其清幽宜人的特点。写秋景运用正面,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写出水枯气寒,猿鸣悲凉的特点,突出了凄婉美。让作者感受到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雅致。文章结尾处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句渔歌的作用:对前面写景的补充,写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长,水长,渲染了秋风萧瑟悲凄的气氛。也暗写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疾苦。为赴生计、王命,渔夫船夫们终日在惊涛骇浪中挣扎搏斗,苦不堪言。
《邹忌讽齐王纳谏》思路梳理
本文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第一段描写邹忌与徐公比美的过程,面对邹忌的询问,妻热情的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畏惧之意可见一斑,客有求于人语气平淡带有阿谀奉承之意。而邹忌面对他们的赞美,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第二段以自身经历设喻,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由己及君,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很有说服力。第三段写齐王纳谏及结果。险些期望的态度与决心从国内国外两方面写纳谏成效,说明齐王胸襟宽广,广开言路,察纳雅言齐国因此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使四方畏服(这就做到了不动兵卒,“战胜于朝廷”)
邹忌能从个人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是因为责任感强,有远见卓识,有智慧,是能言善辩的良臣,可见邹忌大胆含蓄的进谏是进谏成功的首要因素,齐王察纳雅言,知错能改,是头脑清醒的明君是进谏成功的次要因素。历史上不乏劝谏者,但结果有所不同。比干劝谏纣王而被挖心,屈原劝谏楚怀王而遭放逐,魏征直言劝谏唐太宗而有贞观之治,由此看出如果想要劝谏成功,不仅需要臣子以国家为己任,敢于进谏,善于进谏,同时也需要君王有容人之量,察纳雅言,方可劝谏成功。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说话是一门艺术,劝说他人应该用委婉的语言,这样会使他人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打动他人。执策者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并采纳正确的建议才可以使国家强盛。作为听者,为听取的建议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采纳,知错就改,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