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灵魂——诵读法

作者:四川省广元市上西中学 汪举飞  时间:2012/2/4 18:47:34  来源:2012wjf原创  人气:5914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升学必考的内容之一。因此,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我们广大一线老师反复实践和思考的一个话题。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已十多年,本着立足于素质教育新课改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教学理念,就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也作了一些尝试性探索。下面仅从诵读这个角度来谈谈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可以用一个“讲”字来概括其特点,一般都是先逐字逐词解释然后疏通大意分析一下主题及写法,最后要求学生背诵了事。这种教法有点“死”,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更谈不上欣赏其中的“言”与“文”了,学生只能永远仰息于老师的“浇灌”,成为死记硬背的工具。
  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言文统一。我以为,文言文教学中“言”的解读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注重这一点,那么其中蕴含的古典美人文美我们就很难领略到了。因此我们应在理解“言”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如此方能体会音韵之美,步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达成感情共鸣。“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读赏结合便可渐入佳境的意思。所以,我们教学文言文应该从“读”入手,以顺利达到解读鉴赏文言文之目的。
  我在教学《答谢中书书》一文时,用一句话直接引入课文后就让学生结合注释揣摩该怎样读课题,之后,用几分钟时间让生自读自讲文段。接下来便重点落实朗读美文这一环节。多媒体投影温馨提示,一读,读清楚课文的层次:学生先准备,第一层读到哪儿?第二层又从哪开始呢?学生朗读第一遍之后,老师随机插入提示,这篇小美文前是叙后是议;然后要求学生再读,读出层次来,层与层之间停一拍;第三遍朗读要读出壮美和秀美的意境,老师范读后学生再读。此时便完成了第一轮朗读,学生不仅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而且还理清了课文层次,既训练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又初步把握了美文的意境。于是,很自然地便是第二轮朗读。多媒体投影,二读,读出作者的陶醉与赞叹:先是老师范读,尤其是“实是欲界之仙都”一句,在语气语调上要读出夸张的赞叹。然后学生试读,并辅之以优美的配乐,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陶醉其中,此时已然不是在课堂中了,学生仿佛置身于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犹如欣赏了一幅仙境一般的山水画,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此时,再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赏析文中佳句,至此,这篇山水小品文的意境美人文美学生已了然于胸,这是那种讲得太多的传统教法堪能相比的吗?再者,窃以为,如此一来,也体现了新课标“诵读古诗文,要有意识地在诵读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精神。
  曾有机会听过一位倡导“绿色文言教学”专家的两堂课,反思之后,我以为朗读吟诵仍不失为文言文最基本的教学法。“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应该淡化语法教学,强化语感教学,把文言课上成读书课诵书课,而非听书课做题课,当然,读诵的方式可以千姿百态,百花烂漫。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欣赏感受到文言文中的古典美人文美意境美,更让人欣喜的是还能向古人学习其精炼优美的语言,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同样,我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注重了朗读和背诵环节,学生轻松地便把握了课文层次,品味了月夜意境,感受了作者心情。可以说,记事、写景、抒情的表达方式,精练的语言,诗一样的艺术境界,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诸多方面都是通过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读、个人朗读等教学环节来落实并带给学生以美感和熏陶。让人高兴的是,学生的作文中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文言语句的引用和仿写,如“月色入户夜半行,清光似水盈院庭”、“田野如乐场一般,场中管弦交织,盖虫蛙声也”。从这个意义上或许可以说,采用朗读吟诵法对文言文进行教学是有效的,是返璞归真的,也是切合新课标精神的。
  此外,毋庸置疑,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还需引导学生精思,力争做到“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爱莲说》的教学,我们在熟读的基础上,完全有必要对照文中写莲形象的句子来深思所对应的君子品格,从而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托莲言志,表明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批判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
  教无定法,说诵读法是文言文教学的灵魂,或许显得有些沉重和有失偏颇,这仅仅只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摸索总结出来的一己之见,对于文言文教学来说实乃冰山一角。愿跟所有同仁一道,探索文言教学,传承古典文化,教绿色文言,享诗意人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