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古诗文中的物理学
作者:商丘市梁园区李庄乡良浩中学 李修阳 时间:2012/4/23 7:50:03 来源:13592372928 原创 人气:2551
象与光学知识相关的有:李白的《月下独酌》。其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就包含有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这里的“影”乃是月光沿直线传播而在地面上形成的作者的身影。但教学中有个别学生提出“影”是作者端着酒杯看到的杯中的影子,就象人站在湖水边看到自己的倒影一样。有个别资料中的练习题甚至也把它编排在平面镜成像一节内容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这似乎也有道理。不过稍作分析,不难得到正确的答案:一是月光朦胧,人体较暗,酒杯很小,杯中的倒影不易察觉;二是下文有“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都能充分说明此处的“影”应是地面上的身影。属于光因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寓言故事“杯弓蛇影”中的“影”才是在明亮的灯光下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弓”的倒影。这和小学课本中《猴子捞月亮》的故事道理是一样的。
与机械能的物理知识有关的诗句有大家熟知的王之涣的《凉州词》。其中的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让我们充分认识到黄河发源地的位置之高,重力势能之大。所以才有歌词《黄河颂》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雄壮。而明代文学家杨慎在《临江仙》一词中所描绘的长江则是“滚滚长江东逝水”。同样“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都共同反映了长江之水,水流湍急,蕴含着无尽的动能。李白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所泼墨的庐山瀑布则兼具有落差大、流速急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其动能和重力势能之巨大。
再看与机械运动有关的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出”说明青山在运动,山为什么会运动呢?很显然,这里是因为作者选取了“帆船”作为参照物,才感觉到山是运动的。而在下一句中,多数学生往往把帆船的运动认为选取的参照物是太阳,这是错误的。以太阳为标准,是判断不出帆船是运动或静止的。太阳只显示了帆船开来的方向,应以文中的青山为参照物方可进行判断。同样,在《刻舟求剑》中,楚人之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因为他不懂得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的科学道理。
在《两小儿辩日》的学习过程中,据我调查,大多数语文老师只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翻译和理解,而忽略了对所涉及的物理问题的解决。甚至不少老师也没有弄明白太阳远近的问题,更不要说向学生讲解了。对于这一课物理老师在讲授光和热时可以提出以下三个问题,和学生一起解答。
1、日出时,太阳离人们近,还是正午时离人们近?
2、为什么“日初出时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3、为什么“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对于这几个问题,不少资料给出的答案往往大相径庭。而应用物理学的知识解释是这样的:前两个问题,属于光学问题。忽略地球的公转,只考虑形成白天和黑夜的地球自转。从太阳中心点到地球表面的一个固定点来说,早晨阳光斜射,中午阳光直射,自然是早上距离远,中午距离短。但是人们对冷热的感觉并非是由这一远一近所简单造成的。问题二中的日初出时大,正午时小,并非是有些资料上所写的是人们的错觉,而是因为早晨阳光斜射入大气层时,由于大气的密度不均匀,进入人们眼睛中的光线发生折射,此时,人们看到的其实是太阳的放大了的虚像。同样,我们傍晚时分看到的太阳也大,道理是一样的。中午阳光直射进入大气层,光线基本上是垂直照射,不发生折射,所以看着小一些。问题三是主要和热现象有关的。中午更热是因为,阳光直射和斜射到地球上同样的面积上时,直射时所获得的能量,比斜射时要多。课堂上通过这些例子的列举,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与热学相关的还有:“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则包含着分子运动论的知识。花气之所以袭人,是因为天气骤暖,气温升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快,大量的花粉分子扩散到了空气中,人才闻到了浓浓的花香。
很久以来,我一直对张继在《枫桥夜泊》中所写的“月落乌啼霜满天”,一句有自己的看法。我查了一下,很多资料是这样解释的:月落西天,乌鸦悲啼,霜飞满天,寒气袭人。大家细心地想一想,霜是由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固体小冰晶,怎么可能飘在空中而“满天”呢?平时生活中,我们又有谁见到过天空中挂霜呢?笔者以为,作者当时所处的情景,应是白雾满天。雾和霜是大家常见的两种自然现象,寒雾笼罩,在文学中多意味着悲愁,正好吻合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及整首诗的意境。霜后虽冷,但多见晴天,并无阴暗之说。故作者是为了整篇诗句的合辙、押韵而故意将“雾”改写成了“霜”,所以在翻译诗句时应为“寒雾满天”。当然,这只是本人的一孔之见,还有待大家一起商榷。
除了古诗文外,我们还可以从文学中找出很多和物理学有联系的地方。如词语“升华、立竿见影、有一分光,发一分热”等。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
总之,作为物理教师在平时生活中自己要多学习、多钻研,敢于提问,大胆质疑,把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物理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