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品味语言细微处,见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三个“词语”教学片段给我的启示

作者:乐清乐成公立寄宿学校 朱旭微  时间:2012/4/7 16:14:07  来源:zhuxuwei原创  人气:1688
  近日,杂志、网络上与教学有关的高频字恐怕就是“有效教学”吧。眼下是,大家不约而同地谈“有效教学”,这说明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要么低效,要么无效。就语文学科,导致其低效的原因是什么?不是一两句话就可回答的了的。大到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小到课堂导入、提问、引导、点评、练习……全部都要好好反思反思才行。要想有个高效,至少是有效的语文课堂,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效才行。
  语文课堂教学是多维、立体地展开,参与学习的是个体迥异、语文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除了考虑上述的要素外,还要讲究因材施教、讲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等,即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如此看来,老师在准备课堂教学时应剔除无效学习的环节,杜绝语文课堂做无用功。只要我们着眼学情,从教材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选择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内容,我们的课堂会从低效向有效过渡,乃至有效、高效。
  比如“语言品析”若落到实处,老师好好引导启发,并授之以“渔”,我们就会在品味语言细微处,发见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品一品“老爷”
  我们先看《白鹅》教学片段:
  师:文章中作者是如何称呼白鹅的呢?
  生:我们这位鹅老爷。
  师:老爷是什么人?
  生:当官的。
  生:地主。
  生:主人。
  师:恩,有道理。经商的也可以说老爷。无论哪种情形,老爷都是一个家庭中地位最高的、能力最强的人,是古时代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作者把这样的称呼送给了一只白鹅,怎么理解呢?
  生:白鹅在家庭中地位最高。
  生:白鹅有身份。
  生:显得很亲热。
  师:都说得不错。同学们再想想老爷出行一般是前呼后拥的,威风凛凛的。架子十足,鹅与这些有关系吗?
  生:白鹅也是架子十足。
  生:白鹅傲慢。
  师:很好。以前的老爷主要是用来尊称家里最重要的贡献最大的人,现在生活中我们称谁为老爷,一定是生活优裕的人或者架子十足的人。老爷的称呼除了表现白鹅的傲慢,从这样的称呼里,我们还可以看出作者对白鹅的亲昵。还有别的这样的有趣的句子吗?
  生:“鹅对于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
  师:哦,鹅太高傲了,作者一家人居然忍受它的臭脾气。
  生齐笑。
  这是一个语言赏析的教学片段,无疑是很成功的。究其原因在于执教者运用了还原的方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分析出拟人的修辞并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执教者先通过问题“老爷是什么人”和“在日常生活中老爷用来称呼什么人”,还原“老爷”一词的含义与用法,通过分析生活语意的差异来品味“老爷”一词的错位使用,品味语言错位的文学价值。这实际上就是以教师的生活经验来填充文本的空白点,就是“补白”,是欣赏语言最重要的方法,能丰富学生的情感经历,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紧扣“老爷”一词做足文章,老师在课堂上的引导、点拨,使人生阅历相对有限、情感经历相对简单、鉴赏能力相对低下的学生,体会到了语言的精妙。
                                         删一删“而已”
  我们来看《口技》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读了最后一个自然段,看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的句子应该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文章的哪里还出现过?
  生: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师:文章第一自然段已经介绍了,干嘛还要反反复复地说呢?
  生:道具十分重要。
  师:是吗?“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介绍道具的,去掉“而已”行不行?
  生:不行,介绍了道具简单。
  师:介绍道具简单有什么用意?
  生:“而已”说明了道具简单,声音却很多。
  生:说明这个人很善口技。
  师:作者反复说道“一……一……而已”是有目的的,他就是想让读者明白这个人十分擅长口技,通过“而已”一词,赞许之情不言自明。
  执教者通过删除词语制造新句子与原句比较“而已”的用法,先分析“而已”的词典意义,后分析“而已”的作用,让学生体会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对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技艺的赞许态度。这种通过删除词语造成新的语句,使之与原来的语句在语体雅俗、意义轻重、情感深浅、修辞润色等方面产生差异,在通过差异对比和分析,引导学生揣摩文本用词用语之精妙的方法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丰富语言教学的乐趣。如此比较,学生自然“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在不经意间触摸到了汉语言的表现力。
                                              加一加“我”
  我们再来看《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片段:
  师:我再改一次,往下一节,“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这一句,我觉得,肯定丢掉了一个字,丢掉了一个“我”字。应当说“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我’自己的家”,是不是呀?这次,老师的见解肯定对了!
  生:“自己”是客观的,那确实是诗人的家,而“我自己”带有主观色彩,在诗人心里承认的家,诗人在这里用“自己”,而不用“我自己”,说明诗人心里并不承认这个家。
  生:我觉得,这里的“自己”不是“艾青自己”,而是“父母自己”。如果在“自己”前面加上“我”,就成了“艾青自己”了。
  师:两个同学说的都有道理,家不是艾青的,而是“父母自己”的,艾青根本不认同的父母的家是自己的家,他认同的是……
  生:大堰河的家。
  师:所以,这句话,诗人是不是丢掉了一个“我”字?
  生:不是。
  ……
  执教者通过添加词语的方法,让学生与原句比较,学生在语言的比较中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爱之深,思之切。这样的细微品读,一定能引领学生理解诗人情感之真挚,实现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验,使学生的人文生命在语文课堂尽情地生长绽放。
  三个教学片段都是扣住语言——词语品味来展开,学生于语言细微处见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师于语言细微处施有效教学。郑逸农在《从教学目标、途径看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第二个标准就是,在教学途径上,应扣住语言来展开。正如唐海波在《生命视野下语文有效教学过程的维度》中谈道,语文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教学,学生提高了语文素养,建构了健康人格,净化了心灵情感,提升了生命质量;它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而不是教师教了多少。
  上面三个教学片段中,通过老师的教学,学生发生变化了吗?变化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勿用赘言,学生体会到了语言的精妙,拓展了思维深度,经历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是在进行有效学习。老师进行的是有效教学。
  参考资料:
  1、郑逸农《从教学目标、途径看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年第5期)
  2、唐海波《生命视野下语文有效教学过程的维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年第8期)
  3、夏峥嵘《“还原”与“比较”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年第1期)
  4、《高效课堂之我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年第4期)
  2011、10、16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