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师德不再挂在嘴边
作者:漯河三中 王艳菊 时间:2012/8/15 16:33:38 来源:jiandaozi 原创 人气:721
——题记
师德,这个词很神圣,它是每个人在成为老师时所许下的诺言。教育实践证明,师德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淘汰一些旧的东西,增添新的内容。献身教育,重在实践师德。怎样看待学生,怎样教育学生,怎样当好教师,这一课题是涉及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问题,不可不加以审思而慎行。
我认为,师德建设要从自我做起,从而才能保证中国的教育发展。那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该怎么做呢?我们该如何来履行教师的义务,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师德的力量呢?
一、热爱学生
任何教育的结果,都是伴随着一定的师生关系产生的,其结果的好坏有时受师生关系好坏的影响,不同的师生关系往往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今天的学生需要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 而要做到此点,师生关系的建立必须是“民主型”的。因为在民主型的关系中,由于师生之间注意协商、沟通,关系比较和谐,学生的情绪就会轻松愉快,有个良好的学习心境。在他们所认同的目标或要求的指引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都高。反之,若师生关系是“专制型”、“放任型”的。则会带来学生情绪上的紧张或放任,造成内心烦躁、恐惧等,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有高效的学习,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这种情况,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揭示的:“儿童从导师方面受了无情的言语和鞭鞑,他的心里,就充满了恐怖,恐怖立刻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理,使他再也没有容纳别种印象的空隙了。”
成为一名老师已经整整八年了,八年的教师生活让我体会到笑对学生的重要性。笑对学生,哪怕今天你充满委屈、愤怒和不满,在踏进教室的那一刻,也一定要微笑。学生是敏感的,你的情绪一定会影响到你的学生。你的一个微笑会让学生在整节课都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而在轻松积极的氛围中学生将更容易接受知识。正如现代心理学研究所表明的,认知与情感是密不可分的。有效的认知往往伴随着肯定、赞许、羡慕等积极的情感,而厌烦、不满、轻视等否定的情感难以产生积极的认知。所以,把微笑带进课堂,用你的激情,你的体态,你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这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师德的具体体现。
二、走近学生
曾记得大学上教育学课时,我的老师,一位慈祥的长者,告诉我们的第一句话就是:教育是什么?是爱心,关心和细心。没有爱的教育是无效的,没有爱的老师是不合格的。而要爱学生,我们就必须走近学生,倾听学生。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充满活力,充满朝气的个体,他们提倡个性,兴趣广泛,敢于表现自己,也乐于展现自己。现代学生的特殊性,使我们在教育引导他们时,必须要区别对待,对症下药。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内心世界都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只有了解他们,才能寻求最恰当的方式去解决他们的问题。这一点,我在平时的工作中体会很深。
当然,走近学生不仅是在知识上及时帮助他们,也要在生活中关心他们,一句嘘寒问暖的问候,一句天凉多加衣的叮咛,都会让学生体会到你对他们的关心,从而心里更贴近你,有问题时愿意找你倾诉,和你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这也有利于我们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有利于师德力量的发挥。
二、敬业与乐业
敬业精神,是一个人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是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是师德的灵魂。它是因教师对自已所从事的伟大而崇高的事业的深刻理解与热爱、光荣与艰辛而产生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作为被誉“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我们首先应该具有热爱教育、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敬业精神的典范。敬业要从自我做起,从眼前做起,从点滴做起,
教师的劳动,实际是在播种爱心、培育良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甘于淡泊生计,乐于清贫,是教师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突出表现。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和国家重视教育事业,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逐步得到提高,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日益行成。特别是近年来,党和国家加大了教育投入的力度,但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短时期内我国教育的发展水平与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要求,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还不尽人意。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们教育工作者,应热爱学生,廉洁从教,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把自已的满腔热情、聪明才智融入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之中,让自已的生命闪耀光芒,实现价值。
三、创业—师德的升华
师德行象的深层魅力,来源于教师广博的学识,精湛的教学技艺和良好的人格素质。“打铁要靠本身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教师就须具备真才实学。作为教师只有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以涓涓清泉滋润心田,在教学中才能像常流水一样对幼苗进行精心灌溉与护理。而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一方面应走出去,请进来,向名校名师、教育模范、先进工作者学习求教,开拓视野,提高认识,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另一方面,教师能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工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勤奋工作。
但是固守成规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趋势,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理论的突破与知识更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不断对教育与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教育工作者不能靠走熟路,而应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以改革者和创业者的姿态投身于教育改革的实践中,立师志,创师业,自我更新,自我充实与完善,开拓前进,使师德的内涵得到升华;必须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围绕素质教育目标,依法执教,廉洁从教,不断创造新的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以保证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句在大学时最为醒目的标语一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上,我常常思索: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一个好教师要有友善的态度,要尊重课堂内每一个人,要有耐性,要兴趣广泛,要有良好的仪表,要公正,要有幽默感,要有良好的品性,要对个人关注,要坦率,要宽容,要有方法——这些正是教师师德建设的要求,但是它不是空头口号,需要用行动去实践。
唯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才能振兴教育,也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唯有师德不再挂在嘴边,中国的教育者才能致力于铸造师魂的实践,努力提高师德修养。师德师风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只有从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正视和重视师德师风问题,明师道,铸师德,扬师风,把其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以师德师风带动校风学风,就会促进教学质量进步,就能为学校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创造崭新的文化积淀。
师德并不是我们每天挂在嘴边的口号,它应该存在于我们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爱学生,关心学生,是师德力量得以发挥的基础,不断提升自我,提高教学水平是师德的重要体现,我们必须牢记我们的誓言,不断地努力,永不止步,才对得起学校殷切的希望和学生期冀的目光,才对得起老师这个称号。
请记住,在成长的天空中,我们一起飞翔,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