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味课堂的情感教学

作者:李明涛  时间:2012/8/24 22:55:15  来源:li3原创  人气:551

  近几年来,教师的教学理念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展,也发生了不小的转变,他们开始逐步认识到盲目追求教学手段的花哨和课堂的热闹,或者过分强调文化知识本身的传授而忽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从而逐渐转化到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上来。语文教师作为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的具体实践者,必须及时改变其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都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进行讲解,学生要用语言来向教师反馈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正如苏步青所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这句话充分的认可了语文的工具性。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正确而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才能提高思维和理解能力,才能顺利地参与交际活动。
  语文作为工具又不同于一般工具,它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人文性。有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王国维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都说明了语文的人文性这一特点。正因为语文具有人文性的特征,决定了它是一个饱含情感因素的学科,较其它学科而言更具有直观性,更要求语文教学要以调动学生情感为基础,注重情感熏陶。
  二、语文教学要努力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语文兼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不仅要实现文化课的教育功能,更要突出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着眼于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传统的语文教学,无论是过分强调人文性淡化工具性,还是片面强调个性化体验而致使多元解读变得漫无边际的做法都是不科学合理的,也势必导致了语文教学效果低下,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全力打造出具有浓郁语文味的高效课堂。
  (一)实现教师的角色和功能的转变,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民主课堂
  首先,语文教师要积极响应新课程的号召,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积极实现自身的角色和功能的转。教师不再是一个命令的发布者和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协作者。倡导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就要一改以往传统教学模式扼杀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做法,而要把学生看做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充分地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建立起平等民主、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
  其次,要营造出充满人文气息的教学氛围。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无不打上深深的主观烙印。因此,面对同样的语文素养,可能会因学生的阅历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甚至当时的心情不同而影响到理解,产生完全不同的看法。恰恰是这种因人而异,使得语文变得让人琢磨不透,魅力无穷。语文教师要允许学生对语文素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用心聆听和倾听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和疑虑甚至困惑,从而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民主课堂上都能受到情境的感染和心灵的感悟。
  (二实施语文味课堂的情感教学,充分发挥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没有水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感情,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语文教材题材广泛,富含形象鲜活、感情强烈的教学内容。从一定程度上说,它本身就是一个美的载体。要想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的课堂,语文教师必须实施语文味课堂的情感教学,充分发挥爱和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语文教师要认真挖掘出教材中包涵的人文因素,首先让自己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感染,然后才能以自己深厚的感情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动作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激发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字字斟酌,细细品味,使学生在感悟语文材料的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吸收其丰富的人文滋养,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个性发展,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文章蕴涵着丰富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只要教师循循善诱,必将逐步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它们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指向标。这样,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学会了运用母语进行交际的本领,同时还提高了语文素养,丰富了情感体验,提升了人生境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都是以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为前提的。
  (三)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在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语文味的课堂建立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教师要想突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就要善于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幻灯播放、图片展示、情景表演、小组讨论、质疑答疑等不同方式创设出合情合景的情景,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能不自觉地融入自身的情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共同欢喜、共同惆怅,使语文味得以完全的释放,充分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本堂课的授课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进一步促进语文味的释放。
  总之,语文与我们的生命、生活、民族精神的传承息息相关,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其他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比拟的。俗话说:沟通从心开始。语文是我们表达情感,进行思想交流沟通的工具,也是我们提升个人人文素养的一个主要渠道。语文教师要负担起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技能,传承伟大民族精神的重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营造出弥漫着浓郁语文味的课堂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