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涓细流润心田
作者:徐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王艳敏 时间:2012/10/14 15:25:4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29
一、教师要平等关注,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它要求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必须“一视同仁”,公正对待,使全体学生得到平等发展的机会。例如:在课堂提问时,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能回答,有的却不能;有的学生回答得好,有的却回答得不好。倘若教师总是注意常举手的优秀生,那么,不爱发言的学生就再也不发言了,长此以往,不利于后进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的培养,会有部分学生将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班级会逐渐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使“智者愈智,愚者更愚”。由于教师的不平等关注学生,便人为的造成了“学困生”现象。对此,教师必须层次分明,要对准他们的“味口”,实行“分餐制”。这样,学生回答问题的成功率就高,师生感情会越来越好。同时课堂上要多营造民主、平等、宽容、尊重、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有助于减少学生的紧张和焦虑的心态,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达到学生身心合一的最佳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相反,严肃、紧张、呆板、乏味的氛围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二、教师要善待学生的“接话荐儿”。
很多教师总认为上课学生未经允许擅自接话茬,是不尊重老师的一种表现。其实,学生在上课时插嘴,并不意味着他不尊重老师,至少我们知道,他会插嘴,表明他正认真听你讲课;他会插嘴,表明他的思维在跟着老师一起进行;他会插嘴,证明他的求知欲望强烈,对你的课堂知识极为感兴趣。也许,他的“插嘴”内容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远离你的教学思路,但毕竟他的思维跳跃性是你望尘莫及。所以,在课堂给学生插嘴的权利,适宜的问题给予解答,过火的问题加以引导,用实际的例子告诉学生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什么才是“平起平坐”的尊重。自然,“平起平坐”很容易令人担心学生会把老师当作朋友,而纵容学生放肆的可能性。其实,“平起平坐”也有一个度,教师要做到严而不凶,宽而不松,严在当严处,于细微处见真情,才是“平起平坐”的尊重。
三、教师要尊重学生,善于同学生沟通。
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将学生作为自己的知心朋友,遇到事情以朋友心对待学生,善待学生。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在心理烦闷时,首先选择的是先和朋友讲,然后才是父母,最后才是老师。而和教师讲又往往是被动的,如学生向老师告状后,老师发现学生有问题后,学生被询问,没办法,才向老师诉说原委的。是孩子们不愿意与老师或父母讲心里话吗?不是。他们说:“爱玩是我们的天性,每当我们打完球带着满心欢喜、满脸笑意走进教室时,老师总是说应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可见,能不能让孩子们说心里话关键在大人。学生愿意向老师倾诉,证明老师值得他信赖,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用“不可以”这样做,用教师惯用的姿态,直接否定孩子的想法,只会扼杀下一次的沟通,因为学生再不会找你倾诉想法。让学生说心里话,是沟通师生心灵的重要链条,因而成为不可或缺的信息通道。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以此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四、教师要善于表扬学生,赞美学生。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一点不假。很多学困生、品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品困生,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听到过表扬声、赞美声。当我们发现了学生的闪光点,却不及时地给予赞美,是非常遗憾的。教师对学生表示好感,学生就会在学业、品德、习惯方面表现进步。教师如果对学生表示厌恶或失望,学生心理就产生负效应,表现为退步。只有真正的爱学生,赞美学生,学生才能得到健康成长。“一张笑脸,一份野餐,一副好心情,是学生成长的最佳环境”。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敬,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个人保持愉悦的心情和旺盛的工作热情的需要,赞美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作为教师就应懂得这项育人的原则,不应总把精力集中在专挑学生的毛病,专批评学生的缺点上。“毛病越挑越多”,而“赞美越多则毛病越少”。教师应把注意力集中到发现和赞美学生的真、善、美的闪光点上,“美”的东西越赞越多、越赞越“美”。赞美不等于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也不等于不批评。这样,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会使他们精神脆弱,听不进批评,一听批评就消极或做事打蔫,那样实际上是害学生。批评是为了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他们。”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爱之中,他就会觉得世界是美好的,他会用全部的精力投身到学习中去,比任何其他的教育方式都会好的很多。所以,既然你已经选择了教师,就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做到“涓涓细流润心田”,那样,你会觉得生活和事业都是美好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