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能力——初中生创新作文探讨

作者:实验中学:杨长军  时间:2012/12/18 21:47:1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9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教育。古人说文以载道,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也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能反映学生思想的重要形式——写作教学。
  教师不是作文的主体,而是学生作文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不会天生具有创新能力,也不会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传统的作文教学很难启发学生创新思路,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设法给学生各种各样的启发和素材,如看图画、读书、听音乐、看戏剧、讨论等等,以唤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和创作欲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从而,探索创新作文教学的新路。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谈关于中学生创新作文的几点看法。
  一、 教师做创新的表率。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主导作用,一个教师自身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力。日本学者恩田彰提出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师具有下列特征:
  (1)、自己本身具有创造力;
  (2)、有强烈的求知欲;
  (3)、努力设法形成具有高创造性的班集体;
  (4)、创设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气氛;
  (5)、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6)、具有与学生们在一起共同学习的态度;
  (7)、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
  但是,在实际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的做法却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背道而驰的。比如,在布置好作文题后,有的老师接着大讲特讲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布局,甚至讲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等,讲得滴水不漏。有的老师觉得这样讲还不够,于是又找出优秀范文来念。作文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少而精的点拨,有时是必要的,但像这样的细心指导就给学生造成了思维 定势,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就会按照老师的指导去写,全班学生的作文基本上是一个模具铸造出来的,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从何而来呢?又比如,有的老师在讲评作文时,搞“一言堂”,自己讲这篇作文好就好,那篇差就差;一篇作文中这里好就好,那里差就差。没有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即使有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也不鼓励,不认同,一棍子打死,学生头脑中刚冒出的一点可贵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这样熄灭了。可以想象,这样本身自己没有创造力的老师,却要求学生具有创造力,无异于纸上谈兵,缘木求鱼。
  二、营造创新的学校氛围。
  受传统的封建思想影响,中国人往往奉行中庸之道,认为“枪打出头鸟”,所以在中国的文化里往往强调整齐划一,泯灭个性,中国人的骨子里往往会有意地压抑自己的个性。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校园环境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再加上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广大的教师也会有意无意地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
  作为教师应该重视发展学生的释放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学生心灵长期禁锢会导致创新灵感的泯灭,教师应解放思想,废除陈规陋习,彻底放开学生的头脑手脚,容纳学生的奇思妙想,尊重和张扬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心灵之鸟。
  我们可以试想,在一个思想禁锢,制度繁多的集体内,学生们畏首畏尾,他们的思想又怎么能活跃起来呢?所以,教师遇事要讲民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多一些表扬和鼓励,少一些批评和指责,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或者引导学生培养一种爱好和兴趣。在不同的爱好和兴趣中, 学生的个性便会自由地发展和成长。
  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他们的思想才能充满活力,可以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来。广大的教师们必须在现行法律和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尽最大可能地给学生创造一个宽容、轻松的成长环境,让学生能充分地张扬个性、发展个性,形成富有个性的人格魅力,这是创新写作的前提条件。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作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重视结构和文体技巧,比如,结构上的形式有:题记式,后记式,小标题式,日记式,书信式等;在文体上的形式有:戏剧、访谈、启事、处方、广告、小品、庭审笔录等。这些形式创新有时会让我们感觉很新颖,但是,“创新”就意味着不断地探索新的方式和方法,这些“新”形式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的了解掌握,会渐渐失去“新”的色彩,终有一天会变得“很陈旧”。当然,就目前而言,以上这些形式还有一定的“新”意,针对应试来说,省时省力,不愧是应试的一种方法。
  但是,这种做法不过是企图用新颖的形式来掩盖内容上的缺陷。只强调形式上的创新是没有多少意义的,甚至是有害的,有的同学一味要写新的文体,由于笔力不够,结果写成了不伦不类的“四不像”。其实,形式的新颖是相对而言的,至于文体上的形式因为写的人少而显得较为新颖,如果叫大家一窝蜂都去写,也就显得平淡无奇了。
  作为教师应该重视发展学生的释放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学生心灵长期禁锢会导致创新灵感的泯灭,教师应解放思想,废除陈规陋习,彻底放开学生的头脑手脚,容纳学生的奇思妙想,尊重和张扬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心灵之鸟。为此,我们可以经常进行一系列“畅所欲言、自由作文”训练。如作文《那次,我玩得真开心》,习作前教师让学生自由地玩,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开心就行;之后再让学生自由地谈谈玩的感受,有的说玩中有乐,有的说玩能益智,有的说玩能健身,还有的说玩有学问等。教师不责备求全,而是大力鼓励有独特感受的学生,哪怕只是一点点体会也行。
  只有思维和形式并重,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学生才能写出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个性张扬的精品作文。
  四、进行创新的写作训练
  创新训练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课堂作文形式,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的写作训练。
  首先引导学生把作文要点融入轻松的说话中,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使作文的形成过程变得轻松自然,活泼有趣,千万不要板起脸来,把训练局限在死板的课堂作文上。在议论文的写作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差,不善于打开思路、语言干瘪、条理不清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智慧之窗,理清文章思路,启发学生模仿范文写作以提高创新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创新写作的基础之后,并不意味着学生就有了创新写作的能力,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必要的创新训练。比如:开展读书活动,自办墙报、手抄报,对课文进行改写扩写,还有“新说”、“外传”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会不断地接触、思考一些新的问题和方法,刺激学生去进行一些创新活动。
  我在班内组织了手抄报,并且进行分组比赛,学生们为了办好手抄报,不断地查资料,动脑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真的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再让学生写作就不会出现人云亦云,千篇一律了。
  再如,当学习了《马说》一文后,让学生根据内容写假设《千里马遇到伯乐》。这时在多媒体上展示伯乐在集市上转悠,忽然听到马的嘶鸣声,他便径直走来,发现一僻静处一匹瘦骨嶙峋的高头大马,听到它叫声宏亮,看到它前蹄使劲刨土,显得躁动不安,伯乐正在他细端详。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马的神态、动作、声音进行描写;对伯乐的神态、心理、语言进行揣摩,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能力,写出伯乐发现千里马的过程和千里马的结局,把文章续写出来。学生再遇到问题时就会有意无意地运用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去思考了。
  五、营造创新的心理导向-----让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
  教师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有的老师认为,创造力是个别优异学生所独有的,普通学生在作文上很难写出创新作文,不要轻易去创新。这种观点似是而非。随着创造力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应该是所有人都共同具有的一种能力品质。有人将创造力由高到低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次,高级创造力是经过长期研究和反复探索产生的非凡创造,在某一领域作出自己独到的贡献,推动社会或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高级创造力的人数量极少。中级创造力是指经过模仿,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重新组织材料、加工产生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初级创造力指对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不涉及到社会价值。在写作方面。具有后两种创造力的学生人数占绝大多数。
  因此,老师对学生在作文方面的创新不能期望太高,那样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允许学生从模仿起步,因为模仿中包含着创新的因素,并且能在模仿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灵感。电视上报道有农民学着造飞机的,居然能飞上天,谁又能说这模仿不是一种创新行为?作为生产精神产品的写作活动也是这样。在作文教学中,只要发现学生的作文有一处闪光点,哪怕是跟他自己以前的作文比较而表现出来的闪光点,我们都应该给以肯定和鼓励。
  为此,我们可以经常进行一系列“畅所欲言、自由作文”训练。如作文《那次,我玩得真开心》,习作前教师让学生自由地玩,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开心就行;之后再让学生自由地谈谈玩的感受,有的说玩中有乐,有的说玩能益智,有的说玩能健身,还有的说玩有学问等。教师不责备求全,而是大力鼓励有独特感受的学生,哪怕只是一点点体会也行。
  当然,由于年龄、经历等方面的差异,有时候教师在作文中不能发现学生的创新亮点,或者担心批改作文费时费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在作文中指出创新的地方。
  当然,我们在平时训练中要力求创新,在中考中,要量力而行。如果实力不够盲目创新就会弄巧成拙,反受其害。当然,也要克服那种虽有实力为求保险不敢创新的怯懦心理。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在这样的创新氛围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一定的自己的风格,或犀利深刻,或生动活泼,或严密精巧,或清新自然,或观点新颖,或见解独到,或观察细致入微……就会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养成独立思考、乐于创新的精神品质,逐步提高创新写作的能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