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我们错不起 历史教科书被指曾误用张作霖照片
作者:不详 时间:2013/1/18 12:41:13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518
根据我国出版物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包括教材在内的图书必须经过“三校一读”才能付印,经过了如此严格的流程,教科书还是留下了这么多“遗憾”,有读者甚至调侃“无错不成书”。把关者出版社为何对疏漏“熟视无睹”,反而让读者和媒体成了“质检员”?
目前,随着教材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往由一家出版社垄断全国中小学教材市场的局面已被打破,教材的多元化趋势,让各地同类教材之间出现了竞争。竞争的法则从来都是汰劣留良,漏洞百出的教材,显然是不可能站稳市场、赢得读者的。
市场之手纵然会遴选出经得起考验的教材和出版社,但是目前教材出版所呈现的“重利轻质”的苗头,仍要警惕。
出版社应认识到,教材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更是培育科学精神的平台。所有不符合科学精神的东西,都不应出现在教材里。
就拿插图来说,在照相术发明以前,古人的画像除少数帝王之外很少有流传下来的,谁能知道李白、杜甫究竟长什么样呢?既然如此,就应该在教材配图上注明图片来源——是今人合理想象,还是确有历史依据,都应一一说明,做到“无一字无来源,无一句无根据”。只有这样,当学子们捧读着一本本编校精细的教材时才会受到科学精神的熏染,培养起严谨求实的态度。
对于已经出现的错误,教材出版社不能采取沉默是金的“鸵鸟政策”,应及早澄清或解释,并争取在再版时修改过来。这既体现了对读者和学生负责的态度,也可避免丢失人们对教材的信心。毕竟,在读者心目中,教材是最权威的工具书,不能有“硬伤”。
曾长期服务中华书局的左舜生在回顾编辑经历时曾说:“一本书经过七次校对才付印……刊物的每篇文章至少也要经过三个人过目。”即使抗战时期,他们对教科书,“检查甚严,抽查发现有不合规格者,即全部退厂复查”。前辈们在艰苦卓绝之下能做到的,我们今天没有理由做不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