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阿Q正传》有感

作者:不详  时间:2013/3/18 23:49:0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701

  一
  寒假里也没有什么多余的时间出来读一些看也看不懂,特别是那些看到了中文字但是不能一下子明白意思的文章。我原本是只读过《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对于中国其他古代的小说便是不做么感兴趣。经朋友推荐,我便打算读鲁迅的《阿Q正传》。第一个原因也是因为这是篇比较短小的小说;二是据说这篇小说真实反应了一个黑暗时代下的社会背景和中国人的真实面貌。所以便从网上下载了个开始读了起来。
  周树人的文章确实难读,小说的序虽然看起来很乏味,却着实把这样一篇文章的起因,文章中可能出现的纰漏以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一解释了清楚。光从表面上看,鲁迅就是一位十分严谨的作家。虽说乏味,其实不然。鲁迅在为他这些个纰漏一一作出解释的同时,也把故事中的情节也拖了上来,在平淡朴素的文字之下又不乏乐趣和讽刺,让人看了一遍之后虽然不能摸清他到底写了些个什么,但是心中又渐渐有了一种清晰的概念起来。“哦,原来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这样的一个人~”
  二
  文章一开始就说起阿Q这个人,随之出现的便是他被别人欺负,拉扯着辫子按在墙上打,或者是被逼无奈给别人磕头,总的来说他给人的感受就是逆来顺受,但却不乏自讽自嘲的乐观精神。但是这种精神若是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都是不抵抗的这种表现的话,却又让人觉得不舒服。
  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上面这段文字是截取了小说中的一段话,联系下故事的上下情节便不难发现,阿Q的这种想法完全是在收到凌辱之后的自我安慰,这种没有半点自尊的思想看似不可理喻。但是当时的没有地位的穷人,在社会上处处受人欺负,每天都得接受来自各方各面的嘲笑,如果没有这般精神,便也不能活得逍遥自在,甚至连活着都是个问题了罢。不论在哪里吃了亏,阿Q总能以各式各样的理由来“转败为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三
  不要看阿Q总是一副唯唯懦懦的表现,其实有些时候还是挺得意的。虽然自己声称姓赵却被赵家老爷打了出来,但却仍然雄赳赳气昂昂地去教训那些平日里受他欺负的人,比如说王胡。虽然到最后落到个又被人拉扯辫子又被人打的下场,不过这也不难看出阿Q也并不总是逆来顺受的,有些时候还是会主动强势一下。说个成功点的例子,便是下文的那个小尼姑了,一上来便被阿Q摸了新剃的头皮,而小尼姑却也不知道如何地反抗,只得害羞得红了脸。这下可不得了了,店里的人笑了起来,阿Q也越来越有勇气了。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说是奇怪,连阿Q这种人都有能够欺负别人的时候,但想想不也应该是合理的么?一个人如果真的只是单方面受别人的欺负而不去发泄的话,到最后终究会出问题的,而发泄的形式又有各种各样,喝酒、赌博、欺负人……所以在生活中的那些个一直受欺负的小人偶尔也是会小爆发下的,但是小人终究是小人,阿Q也不能永远得得意下去,终究还是逃避不了这个悲苦的命。
  四
  阿Q好说好歹也是个男人,是个男人就应该会对女人产生一些XXX的想法,或多或少会有吧。自从玩弄了小尼姑之后他便有了想要有个女人的想法,可是对于他这样一个地位低下没有什么本事甚至连字都不做么认识的人有有谁想法呢?可是话虽这样说,但我们没有权利去阻止他乱想,可谁知道阿Q竟然在赵家惹出了麻烦。虽然只是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但是这样也惊动了赵家上上下下,弄得阿Q挨打挨骂,又是丢失了那份以维持生计的工作。
  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蝉害死了。
  话虽这么说,其实也是因为在中国古代女人的社会地位是远远不及男人的。如果没有一个公平的平台供女人们竞争的话,那也只有通过动一些邪门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啦。在历史上有优秀成就的女人也是有的呀。例如花木兰替父从军,孙尚香有赫赫战功……但这毕竟是少数,我想还是社会制度或是人们当时的认知不够全面而造成的。
  五
  生计问题是每个普通人说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你是贵族土豪,或者是皇亲国戚,那便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也自然不用为吃饭这个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而担忧。
  阿Q在犯下如此重罪之后自然也丢失了自己的一个饭碗(虽然看上去他本来也就是个乞丐)。起先他还在等待着赵家的再次招聘,可谁知自己的位置被别人占了。
  这谦逊反使阿Q更加愤怒起来,但他手里没有钢鞭,于是只得扑上去,伸手去拔小D的辫子,小D一手护住了自己的辫根,一手也来拔阿Q的辫子。
  你抢了我的饭碗我看你不爽便来揍你,在当时对于一个迫于生计的乞丐来说是见怪不怪的事情了吧,这恰恰体现出阿Q直爽率真的性格特点,又暴露出其冲动没有思维的性格缺陷,鲁迅描写人物的功底是多么深厚。
  换做是现代社会,在职场中的尔虞我诈,为功名利禄虚伪欺诈朋友,阿Q这样的做法还真是值得称赞的。可现在是文明社会,所以我们只能吸取他率真直爽的性格,又要同时保证自己的理性思维,才能牢牢保住自己的职位。
  但是在这个利益高于一切的商场上,对敌人的仁慈也就是对自我的残忍,用一些小策略是没有问题的。可是为什么有些人用策略可以说是运筹帷幄,是有远见;而有些人用同样的策略却被称作是阴险狡诈,是诡计。这个大概应该是以道德为底线衡量的吧。
  六
  没了工作的阿Q便进城做了些不正当的勾当(当然是村里人不知道的),便也有了些资源,有了些闲钱。自然而然地,村子里的人对阿Q也渐渐尊敬起来。是的,有了钱什么都好说,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那些个上电视的情侣说在1000万面前还可以不动摇的说什么我都不相信,1000万不行,那1亿呢?
  哎,钱这个东西……
  钱能买来名誉地位、朋友仆人,但是却无法买来真正的感情,无法弥补一个人精神世界的空虚。当一切谎言被戳穿以后,除了一堆能用来数的纸头之外,钱对于我们来说还有什么用呢?
  然而这故事却于阿Q更不利,村人对于阿Q的“敬而远之”者,本因为怕结怨,谁料他不过是一个不敢再偷的偷儿呢?这实在是“斯亦不足畏也矣”。
  谎言始终是要被拆穿的,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可能仅仅一个星期,或者长达好几世纪。
  七
  革命和不准革命是从有了社会开始成为了一个又辩证关系的话题。
  推翻了暴政建立了和平统一的社会叫做革命,在和平年代无端革命扰乱社会秩序便是造反,一个词的褒贬往往取决于得势的一方。
  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至于闲人们传扬开去,给小D王胡等辈笑话,倒是还在其次的事。
  我想这也是阿Q这样悲剧人物的一个必经的结果。革了XX革不了命。连一个乞丐都有他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可是身为一个乞丐,他的这些各种条条框框便是被定死了,再也不能奋斗出了所以来。他又不是鸣人一护路飞那些个热血动漫的主角们,即便被打个遍体鳞伤到时候也能开个挂满血满状态原地复活的,当时的社会更是不会允许这样逆天般的存在(好吧,远了)。
  所以不管革命还是不革命,阿Q的下场都不会改变。
  八
  故事的结尾,也注定是一个悲剧。竟然以阿Q的一段回忆用来讽刺现实,是读者们万万不能想到的。
  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啊,是啊。当时的全国上下的灵魂,也被列强们所撕咬着吧。
  九
  《阿Q正传》就像是一个凹透镜,当时的人们就像是一束光,这束光穿过凹透镜集聚成了明亮的一点,这一点就是阿Q,他的身上汇聚了所有当时的中国人的东西……这本书深刻的记录了当时人民不可要的想法,他那自欺欺人不肯面队现实的性格,反映可当时中国人们的软弱。这种性格特征不仅是阿Q,而且是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精神状态。阿Q给了我不可以自欺欺人的例子,他激起了我应该面对现实,更不为自己所面对的困难克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