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作文点评解析1(北京、安徽)

作者:佚名  时间:2013/6/7 15:55:0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581

  王大绩点评2013高考作文:材料作文是趋势
  主持人杨松涛:各位新浪网友,现在正在关注中国高考的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正在为您直播的新浪教育[微博]的高考语文作文的专题节目,正在为您现场直播。现在考生们已经开始进行了今天的第二场考试,而上午第一场考试的语文考试中,语文的作文我们所有人都非常关注,我们也是在语文考试之后马不停蹄的请来了语文特级教师王大绩老师,来我们新浪直播间做客,和我们的朋友们一起探讨一下今天语文作文的命题。王老师,也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跟新浪网友打个招呼。
  王大绩: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杨松涛:王老师,已经连续好几年在高考上午一结束就来到我们这里跟很多网友讨论关于当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的话题了。王老师,现在我们手里面厚一摞纸,大概我瞄了一眼有十几页、二十页,这只是今年考试作文题目的集合,可见这个作文题目是非常长的,加起来有十几页、二十页之多。我也看了一下,大部分省市出的都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比重绝对是偏多的,现在材料作文是我们国家各个省市、各个地方使用的考试卷子上最提倡的一种作文的命题形式吗?
  王大绩:我觉得从近两年,应该是一个总的趋势。其实这个新型的材料作文,以前也考过给材料的作文,但是新型的材料作文基本就是给一个情境材料或者格言材料,大概是起始于2006年,当时是考试中心在两个地方试点的,一个是乌鸦模仿鹰,乌鸦说是忘记了叫什么的鸟,孩子说也很可爱啊。另外一份材料是,根据调查现在人们的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而网上阅读率在增长,要求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自选角度来写作文。现在开始,现在成了一种主流的方式。
  主持人杨松涛:可以说材料作文题相对于命题作文或者是话题作文来说更有开放性了,这个材料中间是不是考生可以从自己他所理解的某个方面、某个方向去创作他的文章呢?
  王大绩:我先给你纠正一下,所有的题目都是命题作文,命题就是出题嘛,很难想像一个作文不出题随便写,都是命题就是出题,现在普遍说法有三种命题形式,一种就是给材料的命题,一种是给话题的命题,还有你刚才说的那个,现在叫给标题的命题。
  主持人杨松涛:看来我刚才说的确切说应该是标题作文。
  王大绩:对,不够专业。实际作文题目涵盖的空间没有谁更宽、谁更窄,因为作文题目来源于生活。我认为给材料作文是我们对于作文命题形式的一种探索,这种探索有它特定的历史功绩,我觉得主要就是使我们对作文题目的认识得到深入。但是它的毛病在于,他们的作文题目的认识是在一个传统的观念上形成的,传统的观念包括我以前教学,在有给材料作文之前我也是这么一个认识,就是作文题目是给一个圈子、一个范围,如果你作文在范围里边写就不跑题,如果你越出了范围就跑题。但是我现在认识这个认识是不够正确的,这个认识的得来也归功于给材料作文,如果说有这个范围的话,这个范围就是无限广阔的生活,而生活是无边无际的,作文题目只是我们面向广阔生活的一个窗口,或者说思维联想想像、思维腾跃的一个原点或者一个踏板。
  当初给出一个给材料作文,他们就认为是一个圈子,所以他要把圈子扩大一点,这样为了落实课标,给同学广阔的写作空间,鼓励同学自由的、有个性的、有创意的表达,这个用意不能说不好,但是这个圈子扩大实际等于是把题目的一个窗口、一个原点弄的模糊了,就出现许多角度的问题。因为一个情境材料在面前摆着,像生活的场景一样,我们看到的角度是非常多的,多到什么程度呢?多到这个题目好像没命题一样,写什么都行。所以以后考试中心在命题中又反复加上一些限制词语,如选好角度、选准角度,可是什么才叫选好呢?什么叫选准呢?好比我举个例子,前不久有这么一件社会新闻,好比一个材料一样、一个场景,陕西省出现了一个重大交通事故,安监局的局长杨达才亲临现场指挥,这张照片或者生活场景摆在面前,显然要说的是我们有关领导是处理这个交通事故的。
  主持人杨松涛:是想表现非常光彩的一面。
  王大绩:但是很多网民关注的可不是这个角度,他关注的是那不合时宜的笑和关注那块表,到底哪个角度是好的、是准的呢?好像这个笑和那个表对它的关注引发了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推动,更有社会意义。正因为题目非常宽阔,几乎等于没出题一样,所以阅卷中就要加以限制,因为我们是一个大规模的考试和大规模的快速阅卷,是成百上千人参加的,要快速完成的,所以必须得限定某些角度是可以的、某些角度是不行的,但是存在着这种不合理。
  主持人杨松涛:这些应该在阅卷老师他们的脑海里应该已经形成好几条方向了,但是我比较担心就是,如果有些学生他们的思维太跳跃的话,假如说和阅卷老师他们的思维方向不太一致,他们是他们的想法,但是好像不在我们阅卷老师他们的思维范围之内,这怎么办呢?
  王大绩:我觉得如果从写作的原理来看,或者思维的原理来看,因为写作就是思维的反映,这个思维是限制不住的,没有哪个角度、没有哪个远度是不能接受的,就是说这个考生能不能把它写好、能不能被别人所接受。我们说人以前走和跑,如果说以前人想飞,那就是神话,没飞成就是神话,但是飞上天了就是伟大的创造,想飞应该得到鼓励的,就是现在飞不起来,总有一天是能飞起来的,我认为作文题目就是这么一个原理。
  实际作文也好、创造也好本质就是荒谬合理化,就是常规认为是荒谬的,你没有实现就是荒谬的,你实现合理化就是伟大的创造,所以任何创造无不是在对传统包括社会也是一样,对传统是荒谬的实际是合理。所以作文也是一样,阅卷里面不应该先规定怎么写行、怎么写不行,不能把学生思维的度圈定在某个范围之内。所以在作文里面就是,在选择立意里边没有行不行的限制,不能说这样行、这样不行,只有好不好的标准,写好了都行,写不好都不行。
  主持人杨松涛:有很多思想非常活跃的考生,尤其是现在90后的考生很多他们越来越年轻,他们的思维越来越活跃,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就在高考的作文当中也能发现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非常想把自己标新立异的思想在作文当中体现出来,而当他们体现在高考作文当中的时候,阅卷老师们可能就感觉我不太能接受你的这种想法,于是我就给你判了一个很低、很低的一个分数,甚至是零分,但是当结束之后,这个成绩出来之后,大家看到了很多的零分或者是没有及格的高考的作文之后,发现这个文章写的也不全是特别水,也不是说一无是处,也是有很多亮点的,对这种零分的高考作文,大家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王大绩:首先就我多年的阅卷经验,北京阅卷而言没有是零分作分的,处分是空白卷,一个字没写,只要字写上就不会零分,我相信各地的阅卷大体是这样的。你刚刚所说的零分作文,我觉得只能说是所谓的,很多都是高考之后考场外边的人杜撰的人,他们认识作文题目也是一个范围,这个圈是不能逾越的,这个范围是不能接受,他们跳到圈里面冲这个圈里面做一个鬼脸,编一个作文自己再判一个零分,在这儿也表明一种逆反心理。其实这个圈是自己想像的,没有这个圈子的限制。
  我觉得从两个方面看,可能有些阅卷老师思想是保守的,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可能认为是这个学生作文没有征服这个读者,如果你能把你的道理说清楚,把你的作文题目演绎好,把你新的观点表达好,我想阅卷老师还是能接受的。咱们也知道一些著名的作文,像“赤兔之死”,是著名得满分作文,在全国影响也很大。像北京有一年高考的是“诚信”,按理说同学作文都应该写恪守诚信,但实际上北京有一篇很著名的满分作文写“不诚不信不为过”,我们没有权利给70分,有权利恨不得给70分,因为这个同学直面真实,展现的是真正的生活,不全是孩子气的在这儿为了高考的一点高分唱诚信的赞歌,不是这么一个作文。所以你只要把它写好,能够使读者心悦诚服,还是能够接受的,所以这种现象我觉得应该从两面来看。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