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解语文味
作者:朔城区七中 李美玲 时间:2013/6/19 21:52:2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29
一、接力赛读法。准确、流利是朗读的基本要求,所以一定要先培养学生准确、流利朗读课文的能力。接力赛读是培养这种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接力赛读就是由若干名同学(或教师指名或自告奋勇)参与朗读比赛,先明确参赛者朗读的顺序和第一位朗读者读得段落(一般第一位朗读者读第一段,第二位读第二段,依此类推),再明确朗读要求:不错读、不漏读、不回读、不加字、不卡壳,如果谁出现以上任一种错误,就自动坐下,失去来之不易的朗读机会,由下一位朗读者再来读这一段。这样要求,同学们在下面准备时,自然会特别认真,生怕有一处错误而浪费机会。长期这样训练,学生自然会读得准确流利,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要求有感情的朗读了。
二、背景点拔法。在朗读前先介绍相关背景或让学生读有关的背景资料,以便把握感情基调。比如,在执教《望岳》一诗时,我先让同学们读练习册上的助读资料,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历程,然后请同学们推断诗人当时的心境,判断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当学生带着赞叹的语气来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时,他们会不自觉的沉浸在诗人营造的开阔豪迈的意境中,自主地跟着诗人一起赞美大好河山,跟着诗人一起抒发豪情壮志。
三、营造氛围法。恰当的氛围能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有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比如读《黄河颂》时,配上黄河大合唱的背景音乐,读《观潮》时,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钱塘江潮”的壮观画面,读《安塞腰鼓》时,播放“安塞腰鼓”的雄宏画面。这些背景音乐或现场实录的画面能创设一种如临其境的氛围,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同学们理解文本内容做好铺垫。
四、提示重音法。何为提示重音法呢?比如读朱自清的《春》一文第三段时,我要求学生把春草的特点读出来,学生就会想怎样才能把春草的特点读出来呢?我就顺势引导,让他们找出体现春草的特点的词,比如:嫩嫩、绿绿、一大片、软绵绵等,然后重读这些词,并把整个语段读给同桌听,然后请同桌谈听读感受。有一位同学这样评价:“嫩嫩的、绿绿的等词重读,让人仿佛看到或摸到了春草,仿佛眼前就展现出一大片一大片绿草。但嫩嫩的、绿绿的似乎读得太重了,给人硬绑绑的感觉,是不是应该把第二个字读得轻一些呢?”我马上让他来试一试,果然效果不错,而且还读出了对称春草喜爱之情。我顺势点拨,叠音词的第二字要轻读。朗读不仅要注意停顿、速度、节奏、语气、更要读出重音,这样才能读得抑扬顿挫,有感染力。
五、联想品味法。边读边联想,或对文本内容展开联想或联系生活实际。比如,在指导学生读《观潮》时,我让学生任选一段或几句读,读完后用这样的句式说话:通过读这段或这几句,我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听到了什么。有的同学说,读了“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仿佛看到了如雪似玉的浪潮扑面而来,仿佛听到潮声震耳欲聋,如万面战鼓齐声响起;再比如读朱自清的《背影》望父亲买橘一段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联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类似的事,有的同学联想到下雪天爸爸骑车送他到校,他坐在后座上看爸爸背影;有的同学联想到周日妈妈送他坐车返校,妈妈站在车外久久不肯离去。这样的朗读不仅理解了文本内容而且学会了写作的手法还净化了灵魂,使学生在读中收益,在读中成长。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刨,而朗读是活的,如同给文字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使人感悟。”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上一定要避免繁琐的讲解,而要让学生尽情的读,如果学生能读得眉开眼笑,读得表情凝重,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拍案而起,读出了文章的意、情、境,读出语文的味道,那我们的语文课堂将是多么的精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