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本位”转向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潘新和 时间:2013/9/5 22:23:5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30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国文退化”“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落”“现在的中学国文教育,糟,是糟透了”,“抢救国文”的呼声便不绝于耳。在这近一个世纪的历程中,语文教育情况始终不尽如人意,语文程度低落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语文界,语文教育面临困境,是不争的事实。
1942年,曾作为“肯定派”代表人物的叶圣陶先生承认:“他科教学的成绩虽然不见得优良,总还有些平常的成绩;国文教学却不在成绩优良还是平常,而在成绩到底有没有。如果多多和学校接触,熟悉学校里国文教学的情形,就会有一种感想,国文教学几乎没有成绩可说。”《认识国文教学》
1995年,张志公先生写给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的信中坦承:“一个中学生,在接受了基础教育以后,还不能达到听、说、读、写的要求,中国人学自己的语文甚至比学外语还要难,这是说不过去的事!我们这些搞语文的人是要承担责任的。”
这全局性、长时间的困窘,是值得深思的。这一定是指导思想、教育范式出问题了。
指导思想、教育范式的偏颇,阅读、写作教学,普遍不知道“为什么读”“为什么写”,致使“读什么”“写什么”“怎么读”“怎么写”便陷于盲目的境地,低效、无效、反效教学便不可避免。
南辕北辙,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到达目的地的。
(一) 我国现代语文教育指导思想、教学范式
1、现代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本体论):“应付生活论”(即应需论)“工具论”——应需•工具论
20世纪初,语文教育由“应付科举”向“应付生活”转型。
叶圣陶先生在1942年发表的《认识国文教学》中说:“旧式教育可以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型鹦鹉’,可以养成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
(生活——物质生活)
(叶圣陶:《认识国文教学》,见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92页。)
“学生为什么要练习作文,对这个问题,老师必须有正确的认识。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 ( 应需——社会性需要,生存性需要)
(叶圣陶:《从出题到批改——〈中学作文指导实例〉序》,见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67页。)
20世纪初,西学东渐以来,对中国教育界影响最大的就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教育学。他(杜威)针对当时美国教育的弊端,提倡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不仅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而且对旧中国的教育界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董宝良主编:《陶行知教育学说》,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24~225页。)
“应付生活”、“应需”的实用主义语文目的论代表了主流的语文教育思想。例如,语文界元老张志公先生说:“为什么要培养学生写的能力,为什么要叫学生做作文?……为了日常生活要用。”这种实用主义的认知已成为语文界的集体无意识。
(张志公:《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见《张志公自选集》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6~197页。)
人的言语活动,固然有“应付生活”的物质性需求、社会性需求。在文盲充斥的社会,能将民众教育成拥有一定文化,能用语言文字作为谋生应世的“工具”,使之摆脱愚昧,免遭愚弄,获得自尊,增强生存能力,改善生存处境,这自然是很了不起的事,这就是叶圣陶先生们的功绩,也是“应付生活论”“应需论”合理性所在。
2、我国现代语文教学范式:“阅读本位”——“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教学主流范式来自于叶圣陶读写观:从 “根”论、到“基础”论,再到“独立目的”论 。
最具破坏性的是“为读而读”的“独立目的论” 。
(1) “根”论
1940年发表的《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指出了写作的根在阅读。
“……然而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
多方面地讲求阅读方法也就是多方面地养成写作习惯。习惯渐渐养成,技术拙劣与思路不清的毛病自然渐渐减少,一直减到没有。所以说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
(2)“基础”论
到了1962年,他又写出专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对读、写关系作了进一步的确认:
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做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着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象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常常有人要求出版社出版怎样作文之类的书,好象有了这类书指导作文,写作教学就好办了。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
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就是说,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因此,必须好好教阅读课。譬如讲文章须有中心思想。学生听了,知道文章须有中心思想,但是他说:¡°我作文就是抓不住中心思想。¡±如果教好阅读课,引导学生逐课逐课地体会,作者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有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他们就仿佛跟作者一块儿想过考虑过,到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就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
总而言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3)“独立目的”论
这是对现代语文教育影响最大、伤害最深的教育观念,是阅读本位范式的理论基础。
叶圣陶:培养和提高读的能力,本身就是目的,读书并不就是为了写文章。
张志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写的能力是目的,培养读的能力也是目的。
吕叔湘:阅读本身是不是也是应该培养的一种能力。
结语:
以应付生活为目的的为目的本体论,与阅读本位教学范式,是有其合理性,但其历史局限性也是明显的。是造成我国现代语文教育成效不彰的主要原因。
(二) 存在•表现论“写作本位”教育思想、范式的建构
1、“存在•表现论”教育本体论建构
言语活动除了获取基本的物质满足和应付日常社会交往外,还应有超功利的一面,如陶冶情性、发挥潜能、施展禀赋、张扬个性、培育心智、愉悦身心,及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性选择:达成精神上、言语上的自我实现,等等。
只注意到言语活动的生存性功能,忽略了它的存在性功能,这至少是一种片面。
人的言语活动是消极被动地“应付生活”“应实际生活之需”,使人仅仅作为社会人、物质人“生存着”、“活着”,还是积极能动地“表达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作为心灵丰盈、思想自由的言语人、精神人,诗意地创造着,自由地有意识地“存在着”,这是我与现代语文教育本体论的最主要的分歧。
我以为,人不但是物质人,更是精神人。从本质上说是精神人。
当社会经济文化得到较大发展的今天以至将来,来自物质上的生存压力相对减轻,人们的物质需求将逐渐淡化,精神需求逐渐成为强势需求,从第二位上升到第一位。语言文字主要作为谋生应世的“工具”的属性,“应付生活”“应需”的社会性需求,势必将被主要作为发展人的智慧,抚慰人的心灵,丰富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品位和建构精神家园的理想所取代,为“自我实现”的存在性需求所取代。
数十年前,法国哲学家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讲到,物质匮乏是人与人之间过去和现在的对抗的根源。在今天,我们可以预言,精神匮乏将是人与人之间现在与未来的对抗的根源。
张扬言语生命欲求、竞显言语生命智慧、构筑思想精神殿堂,将是未来人类的普遍的信仰。
语文教育,不应只指向人的物质需要和社会需要,而应同时指向人的生命本体的人性、人心、人格的养育,顺应人的言语本性,发展人的言语天性与才情,指向表现、创造、发展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
总之,指向存在与表现。
2、“写作本位”教学范式建构
阅读本位的教学框架,是建立在“吸收”功能之上的,就是通过阅读吸收他人的知识和思想。然而,“吸收”功能,绝不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人不可能为“吸收”而“吸收”,不能止于“吸收”。不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占有”和“囤积”,只是满足人的原始占有欲罢了。培养的是书呆子:人形鹦鹉、两脚书橱。
阅读“吸收”的目的,应是将他人的创造作成自己生命发展的营养,使自己变得更充实和美好,也能进行有价值的言语表现和创造,并将自己的言语创造回馈于他人和社会,把生命托付给言语,用言语展开、延续生命,这才是“存在”意义上的言语行为。
把阅读作为一种孤立的能力和目的,它只能是一种伪能力,伪目的。
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表征,不应是消极被动的“吸收”,而应是积极能动的“表现”。为了“表现”的“吸收”,才是有意义的“吸收”。
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呈现。
在读、写关系中,阅读是过程、手段,写作才是目的、归宿。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写作,而不是阅读。这一认知至关重要。这就是“写作本位”认知。
阅读本位范式下也提倡读写结合,但是这种读写结合中的写,只是读的附庸,以解读文本为主要教学内容,以讲读为主要教学方法,因此通常读与写只是形式上、表面上的结合,而不是实质上的结合。它所考虑的学情主要是学生现有的阅读状况与文本理解水平。涉及到的写作部分常常是随意的、附加的、次要的、局部的。它是以阅读来带动写作,在畸形强大的阅读系统中偶尔关照一下写作,使写作不至于杳无音信。这种读写结合,阅读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故也称为以读带写,或以读促写。
而在写作本位范式下的阅读,自始至终贯彻着阅读指向写作的目标。它不以理解文本为主要目的、终极目的,纯粹的文本理解上的问题不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阅读只能是通往写作的手段、途径、准备,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指向、归宿,阅读须服务于写作。
与写作目标关系不大的阅读理解上的问题,不应作为教学重点,甚至可以置之不顾。它所考虑的学情主要是学生对写作观念的认知与他们写作实践中的问题状况。其中的写作教学是刻意的、基本的、主要的、全局的。在整个教学系统中,写作始终是主旋律。
“写作本位”实为“表现本位”的精粹化,要培养言语“写作”能力,自然离不开听、说、读、写,听、读、说、写自然是一体的,在教学中是相互联络、无法分离的。
写作本位范式:为写而读、为写择读、以写促读、由读悟写、读以致写。
“写作本位”的教学规范的提出,目的只是要理清听、读、说、写的关系,阐明语文教育的基本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建构相对合理的课程形态。
言语生命动力学阅读操作层面的关注点:
注重对言语主体的动力建构;
以写作为目的的双重聚焦;
对作者写作运思的还原;
调动学生写作经验的参与。
小结:
言语生命动力学“存在•表现论‘写作本位’”转型,将使语文教育走出世纪困境,为明天的语文学开辟新路,引领未来的学生走向自我实现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