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华落尽显本色
作者:浙江省宁波市大榭开发区中学 张咏梅 时间:2013/11/3 17:22:5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88
一、语文课堂永远离不开听、说、读、写。
听、说、读、写,似乎好久没听到这四个字了,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中,不乏热闹的课,煽情的课,幽默的课,表演的课,可是大家不再提那四个字,也许是以前提得太多,也许是它太陈旧了,反正我是很久没听到过了。这次是听余映潮老先生讲的,讲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他说:语文课就是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否则到了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会很吃力;凡是热闹到底的课都不是好课,学生没有思考的环境和时间。。。。。。我听之如醍醐灌顶,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有犹豫,有彷徨,常常在教学构思中追求课的新颖,总想上出一点新意,欲得好评。因为“新颖”、“新意”似乎是现在评课的一项重要标准,一节课要上得出彩,要符合教研员及一些所谓专家的口味,委实不容易。这些人都见多识广,听过的课不下千百次,所以老师们在上公开课时往往在“异”字上下功夫,而忘记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所收获!不管课堂教学怎么改革,时代怎么改变,我们怎能忘了语文课的根本!再听听看看那些名师、特级教师的课,无一不在一丝不苟地履行着、渗透着这四个字。余映潮老师执教《行道树》一课,首先出示了学习方法: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说说对行道树的观察、发现和感受;朗读自己“缩微”的《行道树》,并背诵;以“我是一株行道树”为话题,发挥想象写百字以内的演说词,等等。教学过程朴实无华,都围绕着听、说、读、写来进行,余老师的课堂语言精练生动,严肃中透着活泼、幽默,点拨、点评都非常到位。比如,学生在朗诵自己的作品时,余老师有这样的点评:你是一棵充满青春活力的树,但你只能立在马路的一旁(大家笑。因为学生刚才误把一棵树说成立在路的两旁);你是一棵有豪气、有激情的行道树;你是一棵深沉的树,你在思考;你是一棵秀气的行道树,心中有说不完的话(学生发言较长);你是一棵文气的树,你的语言组织得很好,谢谢!就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他引领着,走进语文的训练天地。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点儿花花架子,甚至连PPT几乎都是白底黑字,这课堂自然、朴实、有效,有着另类的“热闹”:学生发言积极,差不多所有的学生都有站起来发言的机会;所有的学生都在动脑、动口、动手;课堂容量非常大,训练环节环环紧扣,有条不紊。我觉得他把课堂的有效性已经发挥到极致。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收获颇丰,这篇文章是学生学过的,学过的课文再来欣赏,学生在课堂中,从结构、手法、名言警句、思想内容、精彩片段等方面入手,深入理解这篇借物喻人的哲理散文,初步学会了欣赏美文的一些方法,进行了语言积累和能力训练。
北京来的王君老师执教《老王》一课,一上课就对学生进行读、写、说的训练:在课堂上预习字词,要求边读边抄写,动口,动脑,动手,把它记下来。抄完后再选词说话,每个人都要说话,“没有一个人是孤岛”。上海的特级教师朱震国展示的《白色方糖》,学生分成甲乙两组,一组提问,一组回答,再向老师发问,巧妙地带领学生进行听说的训练;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师生演读等朗读训练贯穿于整个课堂,特别是朱老师的朗读,吸引了在场的所有师生,引领大家走进语文的感性中,品味“爱”的情感;最后朱老师说文章还少了结尾,请大家根据老师出示的三个问题来给文章续上结尾,对学生进行了写的训练。整个课堂不着痕迹,没有任何预设,学生在自然、轻松、愉悦中学了“爱”的一课,堪称完美。正如朱老师所说:真正的精彩不在于你,而在于学生。
听、说、读、写的训练是语文课的主旋律。《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初中语文教学总体要求“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能力为终极目标”,以具体课文为例子,引入教学。
二、语文课堂离不开个性化教学设计
余映潮老师上《云南的歌会》一课,他设计的大环节是:漫说课中之最(同桌间可交流看法);精读“山路漫歌”片段(描写艺术欣赏);总结《云南的歌会》之美。听课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被吸引,跟着余老师品味到沈从文的美笔美景,可是课后回味这课,却有点惊讶,一篇课文可以有很多内容教师不提及吗?末尾一大段“村寨传歌”除了开头学生在“漫说课文之最”时稍有提及,接下来的课中余老师似乎把这一大段内容给舍去了!本节课的重点是“描写艺术欣赏”,精读了“山路漫歌”这一段。他这节课的设计,大胆的取舍是我从未领略过的,可是你不得不说这节课上得很成功,教给学生很多欣赏的方法,并进行了当堂训练,欣赏的“味道”相信学生和在座的其他人都品尝到了,都心领神会了,这就是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吧。以前“同课异构”不是没听过,但是没有谁敢这样来处理教材。一篇课文包含的知识点很多很多,要想全都传授,不可能实现,其实也没必要;要想传授得多一些,说不定效果会适得其反。知道语文课只有45分钟,不能面面俱到,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精简目标,但在教学设计中往往难以取舍,心里总是惴惴不安,总是扩大课堂容量,尽量把目标设置得自认为完美无缺,殊不知,就因为这样,往往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蜻蜓点水,不能挖掘到学生思想深处的泉眼,常常草草收场,留下遗憾。我学着余老师的上法,给我的学生也这样上了《云南的歌会》,请我们学校的老师来听评,发现学生的表现出乎意料的好(教学设计的独特性太重要了!),也许平时给他们思辨的时间实在太少,这节课让听课的老师称赞不已,说学生的水平真不一般,但对我的教学设计提出了质疑(他们没有听过余老师的课),我对他们的问题谈了自己的想法。也许个性化的教学就不再大众化了,大家平时在做的,一下子改变了,是有点难以接受。但是我还是欣赏朱振国老师的那句:真正的精彩不在于你,而在于学生。我也佩服余映潮老师对教材的大胆处理和个性化创意,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上出一堂个性化的语文课呢?这是我听了名家的课再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获得的又一点体会。也许以前也曾意识到过这一点,但心里总有不甘,总觉得教给学生的还远远不够,总怕留下遗憾,结果是越这样“贪心”就越缺憾多多。现在我清醒地认识到,语文课堂只能选一两个角度来设置合适的目标,要上出自己的个性,切忌贪心,否则目标难以实现,或者实现了也只是表面功夫,不能深刻,不能训练到位。在评课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应该看学生在这节课上得到了什么 ,收获怎样(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说话),而不要去指责这个老师什么什么没有讲到,什么目标没达到,也许你认为该达到的目标,他的设计中根本没有!每一篇课文对学生来说都是新奇的,其中可学习的东西很多,老师眼里要只有学生,不要顾及那些旁听者的口味。现在有些专家和老师很自以为是,总觉得这课应该按照他们的思路来上才算成功,弄得一些年轻老师开课之前就先请教,教案改到后来,没有了自己的一点儿个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