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中的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中心中学 于强 时间:2011/4/20 4:23:1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97
一、课堂模式从“学答”向“学问”转型。
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新课程体系下传统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正被“指导——探究”模式所取代。课堂不仅仅是把学生教懂,教学也不仅仅是为了“消灭”问题。杨振宁教授认为“学学问,须学问。只求答,非学问”。宋代学者朱熹亦指出“读书无疑须教有疑”。疑则生思,“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
二、师生交往,从“传话”向“对话”发展。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反之则思路阻塞,反应迟缓,心灵封闭,毫无创造性可言。因此,在课堂上,改变教师的“话语霸权”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平等的教育环境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交往,重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开放学生的心态,凸现学生的主体,张显学生的个性,解放学生的创造性。改变以往“教得辛苦,学得痛苦”的现状。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影响、补充,从而实现“教学相长”。以前在课堂上只能听到少数学生的声音,缺乏大多数学生的真正参与。这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传承式”教学形态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三、教师角色,从“前台”向“后台”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首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角色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教学不是为了控制学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教师首先应当准确定位,从讲台走向学生,以学论教,以学定教,将课堂教学的视线集中在学生身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学习方式,由“他主”向“自主”转变。
在教学《春》一课时,通过整体感知,我先让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文中描绘春景的段落,并说说各自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再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法,按自己的方式展开充分自主的学习。有的同学通过朗读来领悟;有的同学将描写精彩的段落背了下来;有的同学收集古人描写春的古诗来进行比较学习;还有的以写春联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平时的观察和感受。
而在以往的语文课堂里,我们看到更多的则是“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问题设计,细化的章法讲解”。学生被老师牵着走,语文课被上得索然无味,惟恐不这样就不足以体现教师的敬业。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从而导致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而是建构的。”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自主的、能动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教师则“顺乎其天性”,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进行教学。让学生耳听、眼看、口诵、手写、脑想……“全频道”地参与,“立体式”地感悟。只有敢于放手,善于放手,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五、教学平台,从课本向课外延伸。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打通了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走向了一个更开放的、整体的、不断建构的教学平台。为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创造了条件。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知识背景下探索,获得新知,体验生活中的“大语文”。并且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书本知识的意义和作用,就会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就会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任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
六、练习设计,从“刚性”向“弹性”过渡。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展开灵活多样的教学,尤其是避免以统一的作业要求每一位学生。《语文课程标准》为教师创造性地解决共性与个性、统一与灵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广阔的空间。教师应该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根据循序渐进的原理对各种练习材料加以提炼和编排,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向学生布置分层作业。从众多方案和活动中选取与他们的知识、技能水平相当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