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卷负责人谈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作者:佚名  时间:2013/11/11 18:23:3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793
  这篇书写美观、语言流畅的文章,教师判分为48分。48分是三类卷中中等偏上的成绩。满分为70分的作文,一类卷可以打到63-70分,二类卷52-62分,三类卷39-51分。
  据推测,在模拟测试中,教师打低分的原因是爱护考生,但周宏指出,准确判分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己的真实写作水平。没有确切理由的严苛会损害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这篇作文应放入二类卷上里。
  推测教师对这则材料主旨的把握,可能是赞美大雁自强不息的精神,大雁在恶劣的环境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耐,战胜自然;而狗熊则是一味适应自然,缺乏进取精神。——这样的立意,一般学生能想到。但像上面这位学生的立意——“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并无失误,而且可能是学生的独辟蹊径,完全是基于原材料的正确阐释,教师应予认可并加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发掘创新性人才。
  胡勤认为:
  一些规则对作文的立意有一定的限制,比如关系型话题,思辨性强,要求辩证思考事理关系的两个方面,不能顾此失彼,抓住了其中的一个关键词却忘记了另一个,或者肯定了一个关键词而否定了另一个,导致片面绝对。比如话题“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立意和选材范围都非常明确,必须围绕“出人意料”,还要揭示其“合乎情理”的本质。文章必须扣住话题的两个方面。
  三、关于真实
  不少人以为真实就是完全不加选择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严格的自然科学意义上讲,不加任何修饰和选择地展现自我的确是“真实”,但考场作文如果展现的是个性的褊狭、性情的冷漠、品德的自私等负面的“真实”,阅卷者肯定是难以接受的。有人可能会认为,充满朝气的个性、与人为善的品格等等,并非人性的全部真实,甚至可能是“伪”,因而提倡完全暴露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其实,考试作文不仅在检测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在检测考生的思想深度、价值观念和情感世界,因此,显示在作文里的“真实”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美感。
  周宏认为:
  写真话的作文都会得高分吗?不会。触犯底线,危害到民族国家根本利益的无原则的真,很难及格;片面绝对、低级庸俗的真,不会给高分。因为真还有高下之分。
  求真、写真要有品位。片面绝对、低级庸俗的真,不会给高分。作为受过多年教育的高中生,更要重视精神追求。他既具有理性,又从不丢失梦想;他现实却不庸俗,独立却不偏激;他在表露自己的情感时,不会忘记问一下:“我的抒情合情合理吗?有事实依据吗?”在阐发自我观点时,总是要想想:“我的观点有理有据吗?别人会怎么反驳我?”也就是说,在抒发真情时会带着理性的判断,在展现自得之见时会有着辩证的思考。当然,这就要求学生努力挣脱比较平庸的“本我”,表现既真实又有品位的“超我”。
  苏盛葵认为:
  在审题正确的前提下,作文最重要的是追求本真。
  一是本真的思想。写作最原初的动机就是表达个人的思考。写自己而不是去写别人是作文的天然法则。学生对政事的理解与认识,对人生的见识与参悟,对世道的感受与领略,是有限的,甚至是肤浅的,作文只能是表达学生的思考与认识,可能显得感性、生涩、率真、生活化。从这点来看,作文评分标准中的“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提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性,见解新颖”是中学生很难做到的。
  二是本真的情感。文章最珍贵的是真情,不要虚情假意,无病呻吟。假情、矫情何以泛滥?我们务要反思的是,当我们的孩子被逼着继而习惯于说假话、空话、套话的时候,我们失去的难道只是真情实感的好作文么?
  三是本真的表达。考场作文不是作家的作品,学生的行文表达是有特定的表征的。我们年年在高考阅卷场,看到的大批大批的作文是材料模式化,结构三段论,人物论据清一色是屈原、嵇康、李白、陶渊明,特别偏爱雕章琢句,全是排偶句,句子整齐得不得了,还用着大量的生造词,玄妙空蒙,晦涩难懂,这哪是高中生的作文?
  议论文的话题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有些话题考生未必有兴趣,勉强为文,很难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这样一来,写作变成了为说理而说理,远离真实,因而催生了大量“套话作文”。
  胡勤对此问题的看法是:
  “套话作文”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文学)名人;第二,文章结构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即用三个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作为文章主体,再加上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第三,作文的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而不作深入开拓。也就是说,作文的材料熟烂、结构模式化和主题平面化构成了“套话作文”的三要素。根据我们几年来阅卷的不完全统计,出现在这类“套话”作文中的历史文化名人,以屈原、陶渊明、苏轼为最多,可称为“套话”作文的“三巨头”。其他常见的还有庄子、项羽、司马迁、嵇康、王维、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隐、陆游、李清照、曹雪芹。不管你出的题涉及爱国主义还是环境保护,关怀底层大众还是建设精神文明,他们都可以用上述这些材料敷衍。考生切莫再入此“套”中。
  四、关于创新
  四平八稳还是标新立异?这是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困惑。标新立异可以获取高分,但也面临高风险。
  周宏认为:
  得低分而与众不同的作文不是真的“创新作文”,这类作文有个共同特点,就是读者难以理解其新鲜说法从何而来,和题目有何联系。具体而言,此类作文可分成三种,一种观点与题目有联系,审题没错,但论述或单薄或片面或武断;另一种审题也不错,但思维跳跃,逻辑混乱,全文找不出论证和论点的关系,仿佛在写另一篇作文;还有一种则是审题错误。这样的作文让人如何肯定和鼓励其“创新”?所以,明明不是创新惹的祸,而是论证不足、认识片面、逻辑混乱或审题错误造的孽,却怪罪于阅卷教师、迁怒于创新本身,显然有失偏颇。
  考场作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创新:一是立意,二是选材,三是构思,四是文体。首先,选材求新。如果可能,尽量不要再让李白、苏轼、李清照、陶渊明、居里夫人、海伦•凯勒忙得不亦乐乎了。其次,构思求巧,尤其是记叙文,新巧的构思是创新的主要手段。至于文体的出新确实可以给读者以新鲜感,写得好甚至可以成为获得好评的“奇兵”,假如你为求新而刻意为之,而所求之新又非你所长,结果也会适得其反。所以,不妨在立意上多下工夫。对命题材料反复咀嚼,在思考“写什么”时,“怎样写”的构思应该已经相应而生。“怎样写”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在行文开头分析材料,交代清楚你如何从中得出“创新观点”的,也就是交代清楚来龙去脉,引领读者随你的思维而去。倘若短时间内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你只有老老实实去写平稳充实的作文。
  胡勤认为选择和运用个性化的材料是作文“求新”的好方法:
  对作者来说,材料是主体之外的客观事物,本身并没有个性,只有进入作者内心的材料才会有生命,才会有个性,所以选择和运用个性化的材料途径只有一条:请走回你的内心。走回内心,探索你生活发源的深处,你永远拥有你的童年,那是你回忆不尽的贵重的富丽的宝藏,你要拾捡起过去久已消沉了的动人的往事,这样的材料就是你独有的,是个性化的。你长期坚守着的个性伴随着信念,构成你心中的蒙眬的世界,走回内心,看看它,所谓的材料还在不在,有没有承载着你的快乐与宁静、悲伤与愤怒。如果在而且承载着你摆脱不掉的这些情绪情感和思想,这样的材料从你的笔下流泻出来就是个性化的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