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采风 抒写乡情------初中作文教学设计

作者:蔡德岚  时间:2014/6/10 14:31:3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87

  民间采风  抒写乡情

  ------初中作文教学设计

  湖北省五峰县渔洋关镇中学     蔡德岚


  【要点释义】

  1.经典论说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东汉•曹丕《杂诗(其一)》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              ―――东汉•班彪《北征赋》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汉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朗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崔灏《黄鹤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李白《太原早秋》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2.要点解析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所以具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主要包括民俗工艺文化、民俗装饰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戏曲文化、民俗歌舞文化、民俗绘画文化、民俗音乐文化、民俗制作文化等等。现代社会在民俗文化领域中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3.目标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到民间采风去”的单元作文训练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

  上下五千年,悠悠中华情。中华文化沉淀为多少个毫不足道的生活小节。一种服饰,一句表达、一个习惯都能折射历史文化。去民间采风,去发现、去找寻、去品味,让民俗、民谚、民谣、民居、方言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增长我们的文化情愫。通过本次写作,可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俗文化,拓宽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民间艺术的情感。

  【策略初探】

  1.搜集写作素材

  围绕“民风民俗”主题,查找文献、调查走访,按照物产、文物、传说、信仰、禁忌、婚嫁寿诞、衣食住行等门类整理、分析所搜集的材料,寻找写作可用的素材,激发写作的灵感。

  2.彰显民风民情

  民风民情是时间积淀的产物,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寄托了老百姓美好的愿望和朴素的情感。写民风民情的作文,要投入情感,在细细品味民风民情的真味中,写出民风,透出民情。例如叙述一个节日,不能仅仅叙述这个节日的起源、习俗,更要挖掘蕴含在节日起源和习俗中的美好的愿望和情感;描写一个建筑,不能仅仅介绍建筑的结构,更要说明这座建筑的地方特色,分析其地域性的成因。

  3.表明感情态度

  并不是全部的民风民俗都是值得肯定的,其中大部分是积极向上的,需要提倡和褒扬,而有一部分是落后的观念,不应该提倡。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则民谚告诉了人们团结的重要性,是值得褒扬的;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则民谚宣传了自私自利的思想,是应该反对的。写作中要仔细分析辨别所运用的写作素材,褒扬善念,批评恶俗,并在写作中阐明自己明确的观点态度。

  【美文引路】

  1.原文

  家乡的龙眼

  我的家乡——同安,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特别是家乡的龙眼更是饮誉中外。

  龙眼,因其八月成熟,八月又称桂月,且其果实呈球形,故又名桂圆。它还有其它名称,如“骊珠”、“燕卵”等。那么,同安人为什么称之为“龙眼”呢?据传,古时同安一位少年与恶龙搏斗,龙的眼珠掉在地上。不久,那地方就长出一棵树,树上结出了颗颗果子。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位少年的功绩,就把树上结出的果子叫做“龙眼”。

  每到龙眼成熟的季节,龙眼树上就缀满了汤圆大小的淡黄色或褐色果子,累累果实压弯了枝条。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座镶满黄色珠子的绿叶帐篷,漂亮极了!

  轻轻剥开龙眼的外壳,一股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那嫩白而透明的果肉,像一颗颗无瑕的珍珠,使人急于品尝。放进嘴里一嚼,更是汁水四溅,香甜可口,令人百吃不厌。

  龙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药用价值很高,因而被称为亚热带的“长寿水果”。明代的李时珍曾说过:“龙眼大补”,“资益以龙眼为良”。据科学家研究表明:龙眼的可溶性物质中,含葡萄糖24.91%,蔗糖0.22%,蛋白质5.6%。此外,还含有磷、钙、铁和多种维生素。龙眼具有开胃益脾、补血安神的功效,是用来治疗体虚贫血、神经衰弱的珍贵补品。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有远见的同安农民承包了荒山,大量种植龙眼,同安已成为全国五大龙眼生产基地之一。家乡的龙眼为家乡人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

  2.品读

  作者开篇引出说明对象龙眼,接着依次介绍它的得名、色、形、味、药用价值、种植情况,条理清晰。对这些特点,也并未平均使用笔墨,而是详写龙眼的得名和药用价值,略写其它。做到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另外,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作者综合运用了引用、比喻、列数字、诠释等多种说明方法,前两者有龙眼由来的传说及李时珍的评价;比喻有龙眼缀满枝头像“镶满黄色珠子的绿色大帐篷”、果肉像“无暇的珍珠”。这些说明手法的运用,使说明生动、形象,又富有趣味性。


  1.原文

  家乡的元宵节

  月十五这一天,我们全家人回家乡欢度元宵节。

  俗话说得好:每逢佳节倍思亲。我的家乡虽然偏僻,但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几乎都回家,所以家乡到处人来人往,欢声笑语。

  进家片刻后,我随妈妈去点香。我们要点的可不是普通的香,它有一根柱子那么粗大,一米多高,而且这一柱香非常精致漂亮,表面有一条张牙舞爪的龙盘着,那条龙栩栩如生,正要腾空而起,真是“神龙盘玉柱”。到了大宗祠,这里早已香烟袅袅,许多人都在拜佛,以求平安。我们来到自己的那一柱大香前,只见盘在香上的龙张着大嘴,好象要来一招“灵龙吐珠”,又像是对我们说:“主人,你们终于来了,我已经等很久了,快把我点上吧!”大伯和二伯合力将桶和香搬到一边。接着二伯拿出随身带着的一瓶油,倒在香的最上面,然后点着火。顿时,微小的火苗就迅速变大,变成一条火龙。很快油燃烧完,火灭了,“龙香”上不停地升起缕缕烟雾。

  点完香,我们又来到二伯家门口,吊上鞭炮,等待欢庆游行的队伍的到来。听二伯讲,村里有个习俗,就是每逢元宵佳节的时候,乡里都组织迎春游行,游行的队伍来到哪家门前,哪家就要放鞭炮。所以游行的队伍所过之处,鞭炮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二伯正谈着,游行队伍已经来到门口,只见长长的游行队伍像一条长龙,东不见头,西不见尾,踏着平坦的村道缓缓向前进。有的吹横笛,有的弹琴,有的打鼓,还有的扛锦标,锦标上写着“万事如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吉祥大字。我正看着,爸爸已经点响了鞭炮,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鞭炮声伴着欢庆队伍动听的笛声、琴声、鼓声,组成了一首欢庆元宵的歌。

  望着缓缓离去的游行队伍,我想:元宵的庆祝活动,不正象征着人民的日子蒸蒸日上,祖国繁荣昌盛吗?看到这样热闹非凡、欢声鼎沸的景象,我情不自禁地在心里大喊:“我的家乡,我爱你!”

  2.品读

  小作者在选材上可谓颇费心思,“点香”这个场面给人以庄严、肃穆、沉静的感觉;“迎欢庆队伍”却是一个热闹非凡、欢声鼎沸的景象。这一动一静结合得恰到好处,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章措词准确,文句流畅,“神龙盘玉柱”、“灵龙吐珠”等更是作者丰富想象力的展现。最后,油然生发出一种感慨,使景与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学情把握】

  很多人认为平时积累的素材很难运用到写作中去,觉得将这些材料巧妙运用到文章中有难度,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对平常的生活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对生活的感情不够深刻,无法其内化为自己的积淀,变成与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做到这一点,关键要对生活和写作“有心”,做一个有心的人。

  有心的作者一要处处留心生活,尤其不能忽略生活中看似琐碎的小事;二要用心体悟,对于观察到的人与事,能以独到的眼光审视和思考,从而获得自己的体会;主要静心笔录,就是静下心来,将自己的心情和体会用笔记录,写日记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真谛,才能将生活的素材呢内化为自己的生活积淀。

  【导写方案】

  A. 作文题

  俗话说:“亲不亲,家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从小到大,家乡始终伴随着我们一路走来,放眼家乡的秀美景色,放眼家乡的风土人情,无不浸润着浓浓的乡情。请以“我家乡的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着重介绍家乡给你印象最深的节日或最有特色的风俗习惯。

  B. 审题123

  这是个半命题作文,因可供选择的话题范围极其宽泛,所以每个同学都有话可说。横线上的内容可选填家乡的某个节日,如清明、除夕、元宵节等,也可填写家乡的某种风俗习惯,如过年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等,但这些也许还不够个性,在你的家乡若有什么独特的风俗习惯,不妨把它写出来,别人眼睛定能为之一亮。

  C. 导写123

  一、突现习俗的特色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因地域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异,家乡的民俗风情又各有特点。如本单元学习的几篇文章,《云南的歌会》因其承载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而让人驻足观望,《春酒》《端午的咸鸭蛋》因其饱含着浓浓的故乡情思而让人回味悠长,《吆喝》因其记录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生活而散发着永久的魅力。要想写好这篇作文,就看你能不能把你所要展现的家乡的特色突现出来。

  二、强调自我的感受

  标题为“我家乡的”,因题目中含有一个“我”字,所以在作文时一定要注重写出个人的真实感受。这就要求在选材时要从自己的身边入手,所写事例最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如琦君的《春酒》记叙的就是自己对童年一段美好的回忆。文中写到“八宝酒”时,“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倒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一句,把“我”对春酒的吝惜之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

  三、运用多样的表达

  记叙文以记叙和描写为主,但往往也离不开议论和抒情。作文时,若能在文章的恰当位置穿插一两处议论和抒情,不但使文章起承转合自然,结构灵活,而且能鲜明地表现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链接中考]

  关注风土人情,节日习俗、服饰装扮、宗教礼仪,领略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营养,既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也是中考关注的写作热点。2006年山东淄博卷以“节日”为话题,可写春节充满着迎春的喜庆;可写清明节寄托着对故人的哀思;可写中秋节洋溢着团圆的欢乐;可写国庆节让我们感受伟大祖国的日益强盛;可写母亲节送给妈妈一份温馨与祝福;也可写感恩节使我们懂得了感激与报答……2007年福建莆田市中考作文题请以“我爱你,        ”为题,也可以植入民风民俗的内容。2010年江苏常州中考作文“家乡的个性”,可以尽情展示家乡的风土人情,用丰富的人文内涵彰显家乡的特质。

  写这样的作文需要提醒的是:确定恰当的文体。长于叙事的同学,不妨首选记叙文,通过叙事,用感人的细节打动人;知识丰富的人,不妨首选说明文,可以说明节日的来历,风俗;长于理性思考的人,不妨首选议论文,发表独到的思考;视野开阔的人,不妨首选散文,用丰富的积累、广博的材料说话;创新意识强的人,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文体情况,选用非常规的文体。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