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语文考试说明
作者:佚名 时间:2014/12/30 21:54:5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734
这几只鹰已经离开了班公湖,正在往一座山的顶部爬着。平时,鹰都是高高在上,在蓝天中将翅膀凝住不动,像尖利的刀剑一样刺入远方。人不可能接近鹰,所以鹰对于人来说,是一种精神的依靠。据说,西藏的鹰来自雅鲁藏布大峡谷,它们在江水激荡的涛声里长大,听惯了大峡谷的音乐,因而便养成了一种要永远飞翔的习性。而现在,几只鹰拖着湿漉漉的躯体在缓慢地往前挪动,两只翅膀散在地上。细看,它们翅上的羽毛稀疏而又粗糙,上面淤结着厚厚的污垢。此时,晨光也变得越来越明亮,但它们的眼睛全都闭着,头颅缩了回去,显得麻木而沉重。我想这是不是几只被什么打败,浑身落满了岁月尘灰的鹰,只有在低处,我们才能看见它们苦难与艰辛的一面。以天空为家园的鹰一旦从天空降落,就必然要变得艰难困苦吗?几只陷入苦难中的鹰,是与不幸的人一样的。一只鹰在努力往上爬的时候,显得吃力,以致爬了好几次,仍不能攀上那块不大的石头。我真想伸出手推它一把,而就在那一刻,我看到了它眼中的泪水。
鹰麻木地往上爬着。十几分钟后,几只鹰终于爬上了山顶。它们慢慢靠拢,一起爬上一块平坦的石头。过了一会儿,它们慢慢开始动了——敛翅、挺颈、抬头,站立起来。片刻之后,忽然一跃而起,直直地飞了出去。它们飞走了。不,是射出去了。几只鹰在一瞬间,恍若身体内部的力量进发了一般,把自己射出去了。太神奇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几只鹰转瞬间已飞出去很远,在天空中,仍旧是我们所见的那种样子,翅膀凝住不动,沉稳地刺入云层,如锋利的刀剑。远处是更宽大的天空,它们一一飞掠进去,班公湖和众山峰皆在它们的翅下。
下山时,我内心无比激动。
鹰是从高处起飞的。
(有删改)
13. 文章开头说:“我真正接近鹰,是在西藏阿里。”如何理解其中“真正”二字的含意?(2
分)
14.文中写鹰飞翔动作的词颇具特色,请找出其中最典型的两个,指出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5分)
15.作者写“班公湖”与鹰有何联系?(4分)
16.文章是从哪几个侧面来写鹰的?它们分别表现了鹰哪些形象特征?(5分)
17.怎样理解画线句“鹰是从高处起飞的”在文中的含意?它蕴涵了作者什么样的审美态度?请结合你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对作者的审美态度进行评价。(7分)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18.下面一段话中有三个句子,其中一个句子有语病,请指出并针对语病进行修改。修改后的句子需保持原意。(4分)
①现在的重庆夜景,随着光彩工程的实施和现代科技的运用,更加璀璨夺目,已进入世界四大夜景城市之一。②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放,点点灯火流光溢彩,宛若天上繁星散落,把山城打扮得如梦似幻,仿佛人间仙境。③有人将夜晚的山城形容为灯山,这是因为山城轮廓分明、层次清晰;又有人将绕城的两江比喻为灯河,这是因为江中碧波倒映出满城灯火。
(1)有语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只填序号)(2分)
(2)针对语病的修改:_____________(2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5分)
雾是由贴近地面空气层中大量水汽凝结成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体。出现雾
时,空气中相对湿度大于95%,含水量一般为0.1~l克/立方米,形成人们的视觉障碍。一般情况下,水平能见距离低于1千米,而轻雾能见距离在1千米到10千米之间,给人朦胧缥缈的感觉。
霾由空气中浓度较大、直径很小的烟、尘等颗粒组成,它们形成悬浮体弥漫于空中。出现霾时,虽然没有沙尘暴、扬尘等恶劣天气现象,但大气混浊,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水平能见距离明显缩短,一般在10千米以下,给人不甚透明的感觉。
(1)概括雾和霾的不同点。要求:16字以内。(2分)
(2)概括雾和霾的相同点。要求:16字以内。(2分)
(3)给霾下定义。要求:30字以内。(1分)
20.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只添序号)(5分)
⑨
⑧
??
??
??
??
⑩
⑥
⑦
⑤
④
③
②
①
看到“好朋友”三个字,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小朵。忘记了我们是什么时候认识的了,可能大概是一个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的日子吧。“物以类聚”一语似乎是为我们两人诞生的,因为我们都是属于排骨级的人物,唯一不同的是她比我更瘦 —— 我充其量算是一个肉排,因此,小朵别号“金箍棒”,大家都亲切地叫她——棒妹儿。
(1)语段中③④⑦⑧⑨??处,必须删去的一处是__________;不能删去的一处是__________。(2分)
(2)语段中①⑥??三处引号,用法不同的一处是____________;②⑩??三处破折号,用法不同的一处是____________。(2分)
(3)语段中⑤??两处使用了修辞手法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1分)
七、写作(本大题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非洲有一种织巢鸟,能用细枝和嫩草织出精美绝伦的巢。为防范天敌,往往喜欢把巢筑在满是鳄鱼的河面上方的树枝上。
聪明的织巢鸟知道如何控制巢的大小、轻重,它们会精心挑选一根横在水上的细枝条,把鸟巢牢牢系在枝头,使巢离水面的距离恰到好处。
在鳄鱼的“保护”下,偷猎者只能“望鸟兴叹”。解除了威胁,织巢鸟便高枕无忧,放心地谈情说爱了。不久后,小鸟出生,渐渐长大。柔弱的枝条负担日益加重,鸟巢的高度每天都在缓慢下降,离水面越来越近,而鸟儿们却浑然不觉。直到有一天,当鸟巢接触水面的瞬间,鳄鱼张开了大口……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试题样卷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B 2.C 3.D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