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性的回归

作者:佚名  时间:2017/2/19 21:24:5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97
  一、中国的现代教育离人性有多远?
  1、真正能代表社会发展和进步是什么?
  首先,什么代表了社会的进步?
  社会发展和进步是以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为核心标志的,如果社会当中没了人,那么社会将不被称其为社会;如果社会中没有了人的进步,那么社会也不可能算是进步的。
  其次,什么代表了人类的进步?
  经济的进步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社会的进步,人类的进步,但真正能代表人类进步的是人类之精神,也就是人性。如果经济的进步是以人性的衰落和缺失为代价,那么这样的进步是可悲的。反过来说,其实如何人性得不到发展,经济也将不会有所发展,因为经济的发展是以人的创造为前提,人性的忽略必然是以牺牲人的创造性为代价的。
  2、我们教师教育学生的目标何在?
  我们教师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做了什么?
  这一连串的问题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要思考的,否则我们的教育是无效的。真正享受到教育的魅力的前提是真正地理解教育的核心目标。
  首先,教育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得到什么?最终他要成为什么?
  有一个高中每天对学生实行高压政策,每天休息5、6个小时,白天也没有学生的娱乐时间,校长振振有词地说:“学生年轻,累不坏!”这是在拿学生的将来开玩笑。
  应该说,学生的任务是学习,所以,学习成绩的提高应该是代表学生进步的最重要标志。但是这里有几个思想:
  第一个就是教育学生的最终目标是人还是成绩?第二个就是当我们追求成绩的同时,是不是就必须忽略做人?第三个是如果以人性化的教育观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就会影响学习成绩吗?
  第一个问题,最终目标是人,如果是你的孩子,在高成绩的病态人格和低成绩的健全人格之间选择,你会选择哪一个呢?整个社会如果都是由病态人格组成的人,那么,这就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病态的社会必然走向毁灭。所以,无论从社会还是从个体来说,成“人”教育才是教育的真谛。
  第二个问题,追求成绩是我们现在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做为一个平凡的人,很难去超越自己、挑战自己,将教育的最高理想根植于自己的心中。而且,成绩好证明学得好,学得好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说明这个学生素质高。那么,追求成绩就可以理解,甚至无可厚非了,但是我们一定要忽略人格教育吗?很多老师讲到,现在时间这么紧,哪还有时间顾得上那些,只要让学生听话,班级上课安安静静的我就烧高香了。多么低的要求啊!就连这点要求现在好像也很难达到,但是难达到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听话的学生也许是个好学生,但将来绝不是一名出色的人才,学习过程中也很难去做一些突破性的思考。我记得在高中时,有一些学生总喜欢和老师争论,恰恰是这些学生成绩很好,最终也上了好大学。而那些什么话都听的学生反而默默无闻,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思考。另外,安静的课堂一定是好课堂吗?一定不是一堂好课。一个没有讨论,没有交流,没有激情的课堂能算好课堂吗?
  第三个问题,从我们的教育对象——人来看,人是复杂的,不是机器,不是奴隶,我们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想让学生怎么样就能怎么样,因为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你的知识不是灌进去的,而是吸进去的,也不是原封不动的,而是经过他们的消化重新组织的,这些如果离开了他们自己的思想、情感,离开了他们的兴趣,离开了他们的精神的投入,我们很难达到这样的目标。这样说来,能够将学生心灵大门打开,就会促进我们将我们的知识源源不断地、畅通无阻地传送给学生,并促进他们思考,促进他们重整,从而促进他们成长。
  其次,我们教师在其中要得到什么?最终要成为什么?
  有一位校长曾经说过这样一个观点:如果一个教师退休后活的时间越长,那么这个教师他就越不是一个好老师。因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嘛!多么悲壮!这是什么理论,老师退休后想多活几年都不行?
  作为教师,教育是我们的事业,但是在教育中如何定位我们自己,如何定位我们的工作,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的职业成就及事业成就感。任何事业都有其终极目标,将自己目标定位得越接近终极目标,事业有所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我们的目标也就直接在学生身上体现。但是,究竟在学生的哪方面体现,或者说我们究竟是为了学生的什么而进行教育却未必每一位老师都很明确。
  另外,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教育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当中的核心活动,而我们也是人,我们又从教育中得到了什么呢?如果说除了生存的依靠,没有别的,那可以看出你有多可怜!
  3、我们了解并理解学生的程度有多大?
  被了解和被理解是每个正常的人的正常需要,更是学生的需要。因为对于老师而言,学生是被动者,老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感受和行为。他们急切地想让老师了解他们内心所想,理解他们所为。学生的心声也体现他们的需要,有的学生说:我们希望老师能下课坐下来和我们谈谈心,而不是下课之后夹着教案就走人了;我们希望老师别只顾着讲书本上的那点知识,也能给我们渗透点做人的道理,给我们讲讲他们的人生体验,更注重一下我们的人格;我们希望老师上课多调动一下课堂气氛,别弄得死气沉沉的,讲得干巴巴的,心理特压抑,听课状态非常不好;有些时候,老师总是把一些任务强加给我们,也不说理由;我们希望老师少点指责、权威性和强硬性,多点鼓励和理解;我们希望老师不要把不良情绪转移到学生身上;不希望老师对某班或某同学形成思维定势;我们希望老师在批评学生时要注意场合;老师自己犯错误的时候也要敢于承认……这些是学生的主观需要,也许有一些是他们要求过于苛刻,但是哪一点要求不是我们老师该做到的呢?
  4、我们师生在教育中所享受并收获到的东西有多少?
  现在学生感觉一个字——累;教师感觉一个字——还是累。想想我们自己,做了十几年二十来年的学生,一直都是累,然后好不容易脱离了苦海,又做了老师,没曾想,做了老师之后,感觉更累。学习的时候没多少时间玩,工作的时候没多少时间闲,也就是说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累,那么我们活着的意义又何在?人生是用来享受的,我们享受到教育的乐趣的人又有几个呢?学生本来应该越学越有出息,可是我们的学生似乎除了成绩好一些,好像其它的什么都没有。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培养的目标还是人,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让我们的教育对象更有人样,那么什么是人样?很简单,两个方面,一个是有能力承担起社会一分子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是自己感觉到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进而体验人生之幸福。这两点似乎都不太理想,从我们成人世界中来看,似乎更多的人想到的是自己的利益,在自己利益不受侵犯的时候才能去考虑别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而我们这些成人不也是从学生时候过来的吗?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何在呢?另外从学生自身来看,他的责任感又怎么样呢?自私、消极、偏激、厌学、甚至厌世,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又怎能体验到生存的意义、价值和乐趣呢?
  二、如何在教育中达到人性的回归
  1、我们要了解的是什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