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性的回归

作者:佚名  时间:2017/2/19 21:24:5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14
  首先,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
  高中学生和初中学生相比,有哪些不同;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有哪些不同。
  其次,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
  要想到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是他们正长成长的必要条件;更要明白他们的心理需要究竟是什么。他们需要平等,需要朋友,需要理解……
  再次,要明白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什么
  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师生关系的问题;亲子关系的问题;同伴或同学关系的问题;对异性的看法问题;人际交往障碍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学习上:学习压力问题;厌学问题;学习困难问题;学习障碍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自我”上:自我评价问题;自我体验问题;自制力问题。
  2、我们要关注的是什么
  (1)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及健康心理的培养——幸福的源头
  如果问你,你一生当中追求的最终的目标是什么?也许你会说是地位,也许你会说是金钱,也许你会说是权力。这些其实最终你想得到的无非是一种内心的需要,那就是幸福。如果问你,幸福的源头是什么?你会怎么回答?有多少人为了追求幸福,错误地认为有了金钱,有了地位,有了房子,有了车子,就可以幸福了;可当什么都有了的时候,幸福却没了。穷人可以感觉幸福,富人也可以感觉是幸福,小孩子可以感觉幸福,老年人也可以感觉幸福。所以幸福是不能用任何外在的标签来代表,不能用任何外在的物质所能带来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什么样的人整天都笑呵呵的?两种人,一种是傻子,每天都笑呵呵的;还有一种就是心胸开阔的人,这种人的心理是最健康的,每天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的时候,我们在教育我们的学生,从人生目标来讲,也无非就是让他们变得更幸福,让他们能更深层次地体验到幸福。既然是这样,难道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不是我们教育所要关注的吗?
  (2)学生知识的获得及内化——建构主义理论
  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获得知识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或是首要的目标,但是传授知识的最大效果不是让学生学到你教给他的知识,而是让他们将你传授给他的知识进行重新的整合,变成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在这里知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或者说你教给他的知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来促进学生智力的、道德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发展。就像你给学生一个苹果,然后给他一个梨,而最终其实他拿出来的就不只是一个苹果和一个梨了,而是一个新的东西,有人说苹果梨,怎么叫都行,总之不再是原原本本的东西了,这个拿出新的东西的过程才是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所以有人说,真正的学习是将学到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就像我们拿着锤子钉钉子,钉子钉完了,任务完成了,我们就可以把锤子放一边了一样。而本身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离不开他们的深入思考。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越能促进学生思考,就越容易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也越容易使他们产生学习上的兴趣。比如同样的一种知识,运用不同的方式就会在不同的程度上促进学生思考,如果仅仅是讲授,学生思考的程度是最浅的,如果加上启发,学生思考得深入一些,如果能给他们一个挑战,让他们把新知识自己说出来,这最能促进他们思考,并挑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和探究后的成就感。如何能和他们的成长和体验联系到一起,那效果就会更好。
  (3)每个学生所具有的差异和潜力(多元智力)
  首先要看到学生成绩上差异的客观性,既没有差异是不可能的。
  其次,要知道学生只有成绩上的差异,却没有优劣之分。不能用学习成绩的好用来评价学生人的好坏,说谁是好学生,谁是坏学生。
  因此,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因为学生身上存在问题,所以我们都承担着教育他们的任务,否则,用我们教师干吗?如果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那我们的教育就会失去其真正的目的,我们的教育者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乐趣,因为这里没了人性教育,我们体验不到精神的内涵。
  另外,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他自身的潜力,但我们对他们的培养却要建立在他们现实水平之上,要考虑的是他们能达到什么样,而不是应该达到什么样。比如两个七岁的孩子让他们抬水,一个抬了5桶就累得不行了,另一个抬了20桶还没怎么样,你就不能让身体虚弱的孩子抬20桶,今天你让抬20桶,也许他会去抬,但最后可能需要抬的是他了,把他抬医院去了。所以,真正的教育效果不是把好学生教好了,而是让较差的学生逐渐变好了。
  3、我们要注意的是什么
  (1)多些鼓励,少些指责。
  有时,我们可能会认为,越是指出学生的不是之处,越会引起他的注意,从而使他改变其行为。这种想法不无道理,但事实上,更多的时候这样做是效果甚微的。有一位老师曾讲过他经历的这样一件事:(阿杰的故事)
  在看到学生人性的阴暗面的同时,也要看到并开启其光明的一面。
  (2)多些沟通,少些清高。
  学生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和老师进行多沟通,学生希望老师不仅教他们知识,更要做他们的朋友,这种角色可以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成长的影响,从老师人生经历那里得到他们在书本上所得不到的东西,而且,有时在他们眼里,老师总是该有一些话和他们说的,可是为什么就没说呢?他们很不理解。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放下架子,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3)多些期望,少些漠视和挖苦。
  教师期望效应是一个被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公认的教育理论。对学生的期望要基于对学生潜力的充分相信基础上,而不简简单单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嘴上说“你能行!”心里却说:“就他那样,还想变好,没门!”有一个老师跟我讲过他接触的一个案例,他是教语文的,他身边有一个老师由于对学生说了一句非常难听的话,“你,这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别指望有什么出息了!”结果这个学生一上这个老师的课就晕倒,到医院查什么问题都没有,而且不上他的课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后来,这个语文老师给那个老师出了个主意,给那个学生设定了一个问题和情境,这个问题只有他能答上,然后那个老师对这个学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和鼓励,结果这个学生从那次开始,症状完全消失。
  其实,学生非常在乎你的评价,我记得我在初中的时候,有一次上语文课读课文,读到一个“啊”的时候,我读得很认真,由于太投入了,所以声音很突出,结果老师却笑着说了一句:“谁呀,读得像个老鸪似的。”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当时给我弄得无地自容,而且对那个老师也没有以前那种尊重感了,以后再读课文,就再也不敢大声读了。
  对学生的期望会给学生以积极的暗示,他自己也会有一个自我意象:我能行!这次上广州,著名的心理催眠师蒋平认为,一个人如果让他解决自身的问题,通过催眠可以改变其对自己的认知,然后,问题就会解决,他会变得自信,他讲了关于希特勒的故事。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