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激情去哪了?

作者:不详  时间:2017/2/27 19:45:0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87
  提起教师,大家都不陌生,从小我们就学会“见到老师时,立正,敬礼”;写作文的时候,我们会毫不犹豫的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赞颂老师;长大后我们更加明白老师是我们人生的引路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古往今来,教师这个职业,一直为人称赞,无数的老师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搭建成一座座求知桥,无怨无悔地将一批批学生送到理想的彼岸。
  教师这份职业是神圣的,教师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肩上,担着的是一份份希望,这份希望不只是来自家庭,更是来自社会。对于孩子来说,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辛勤的园丁;对于家长来说,老师是孩子成才的依托,是人生的榜样;对于国家来说,老师是社会建设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也是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设计师。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把教师称为“师傅”,可见大家对教师的敬重程度。古代见到老师要弯腰鞠躬,长辑拜见。对于教师的称谓,如今在高等学府授予教师以“教授”、“讲师”、“助教”等职称,是根据所担任的教学工作和专业水平授予的,而这几种称谓都是从古代演化而来的。“教授”原本说对学官称谓,从宋代开始,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对讲授武学或讲解经籍的教师称“讲师”,“助教”为国子监教师的称呼,协助国子博士传授儒学经学。“博士”之称源于战国,至宋唐宋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老师”之称始于宋代,时为地方小学教师的称词。由此可见,教师这个称谓历史悠久。
  在封建君主专制的古代,一方面,由于科举制几乎成为穷苦读书人跨越阶层的唯一途径,所以,读书对于广大知识分子是来之不易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读书,都能成为识字的人,所以大家对读书人都有一定的尊重和偏爱,再者,我国一直以来崇尚“尊师重道”,很多文人都称自己的老师为“恩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等。由此可见,教师在古代的地位很受人尊敬。
  大家熟知的“程门立雪”的故事讲述了杨时和游酢向程老先生求学时态度是如何恭敬,如何谦卑。当时已经考上进士的杨时和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杨、游二人怕打扰老先生休息,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安静在门外等候。而那天正值天下大雪,非常寒冷,但两人仍然甘愿在书院门口等待。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醒来,见了杨、游,吃惊的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此时门外积雪,已经有一尺多深。成语“程门立雪”这个典故,就是由此而来。
  可是,在今天呢?本应该是“三尺讲台,育出桃李天下”的老师群体,为何现在激情褪去?为何曾经豪放写着“愿意在教学岗位上奋斗终生”誓言的老师,现在却觉得学生难教,纷纷跳槽辞职?老师还是如此的受人尊重吗?校园里为何频频爆出师生关系紧张的极端事件?
  这个事情确实值得我们的重视与反思。记得我上中小学的时候,我们的家长对老师万分配合无比感激,认为老师是我们这些小公主小皇帝的克星,认为老师手中的教鞭是让我们这些小淘气鬼变乖的不二法宝,认为老师手中的红笔是让我们这些小毛头进步的催化剂。的确,师恩难忘,我记得我的班主任为了让我们弄懂一个知识点,竟然写了十多种备课方案;为了让我们多一些练习资料,每到周末就往城里的书店跑,回来后都拿着一摞厚厚的辅导资料;学校没有多余的教室让我们模拟考场,老师就请木工专门量了我们的课桌宽度,做成隔板,以方便我们进行随堂测试,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老师那慈祥又严厉的面容,那挺拔又佝偻的身躯慢慢浮现在眼前,不知不觉,岁月将我们刻画成老师年轻的样子,却把老师刻画成饱经风霜的样子。
  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家长每到放学铃一响,就挤地铁般的涌进教室将孩子接走,甚至直接无视还在讲台上布置作业的老师,而老师呢,则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显然已经将教学当作自己谋生的工具而不是当作事业来对待。更有甚者,有些老师走进教室后,按部就班的照着自己的课件讲课,而且一用就是用多年,完全不考虑时代是否变迁,学生是否听懂,是否理解,更别提与学生良性互动了。在很多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讲台下学生津津有味的睡并不是多么稀奇的事。更有甚者,有些老师将学生当作敌人来对待,认为学生顽劣不可教化,认为学生没有礼貌,没有教养,认为家长不可理喻,无法沟通。而他们根本就没有思考过自己的职业操守难道不就是将一群没有社会化的小孩教化成能够适应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好公民吗?教书育人难道不是自己作为教师的职责所在吗?一名教师,应该本着最基本的责任心和耐心去教导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和付出,并且在你的感化下慢慢进步,而如今这样激情殆尽,对学生来说,将是多么大的危害。
  老师的激情到底去哪儿了?
  首先,市场经济对学校的冲击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各种新职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在国家紧抓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共同发展的背景下,各种技工岗位,课外辅导机构纷纷涌现,使很大一部分群体对学校的需求已经不像过去那么旺盛。一部分家长认为“读书没有用,能挣到钱才是硬道理”,因此这种观念一方面使孩子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比如顶撞老师,甚至殴打报复老师,等等。家长自身呢,也会因为这种观念产生不愿意与老师沟通的情绪。另一方面,不计其数的课外辅导机构已经成为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长们不惜重金为孩子请名师,找家教,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但是就因为有些家长对课外辅导机构过分肯定,从而降低对专业老师的信任度,导致家长们缺乏耐心与老师沟通,孩子呢,自身精力有限,很多时候在课外辅导班的专心致志往往是专业课堂上的深度睡眠换来的。
  其次,老师的心态发生了变化。随着很多新兴职业的发展,教师的工资水平难以达到老师的期望,这让老师产生一定的不平衡心理,甚至不少老师为了生活不得不再谋副业,这会导致老师的精力不能完全放在教学岗位上,从而激情降低。另外,很多老师也会把教学当作是一种工作而工作,他们本身对教学并不感兴趣,出于这样的心理建设,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还会有什么激情呢?
  在这样一个“同呼吸共命运”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在“创新为王、人才是关键”的年代,教师的作用愈发显得重要。只有通过师长的精心培育,才能浇灌出更多的栋梁,只有通过教育,我们的社会建设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的国家才能实现伟大复兴。全社会要共同反省,一起把教师的激情找回来!
  教育的方向是幸福,快乐的学习更高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