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青睐“以”字
作者:佚名 时间:2017/11/2 21:16:2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07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主要有三种——介词、连词和动词,有时作为“已”的通假字出现,则又另当别论。如何正确地判断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呢?这里,我将结合新教材中的重点篇目以及06年高考文言文试题中的“以”字,做一个简单归纳。
一、根据搭配确定词性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
④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⑤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⑧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⑨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中“媪为长安君计短”是“老臣”的看法,“以”处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所以它是动词。②~④句中,“以”后面所搭配的对象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并和它们构成短语修饰后面的动词,故可推知这些都是介词。有时“以”后面省略代词“之”,如“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它仍是介词。⑤~⑦句中,“以”后面所搭配的对象都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或句子,这些句子中的 “以”都起连接作用,相当于“而”,是连词。⑨⑩两句的“以”都表示原因,译为“因为”,但⑧句的“以”后跟的是名词性短语,它就是介词;⑨句的“以”后跟的是句子,它就是连词。
二、联系语境确定介词含义
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④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2006年山东卷)
⑥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⑦询遣谷崇以状闻(2006年天津卷)
⑧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⑨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
⑩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①② 句的“以”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或方法,译为“用”“拿”。③~⑥ 句的“以”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译为“按照”“凭着”“凭……身份”。⑦⑧两句的“以”起提示宾语的作用,译为“把”。⑨句的“以”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用法同“于”,译为“在”。⑩句的“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可见,同样是介词,语境不同,搭配对象不同,它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三、代入检验判定连词用法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②研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2006年江西卷)
③ 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列传》)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2006年安徽卷)
⑦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⑧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⑨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⑩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如果确定为连词,可以将判断出来的意义或用法代入句子,如果结合上下文,语意畅通,即可断定所判断的结果是正确的。如果判断为并列关系,可以译为“而”“又”,或不译,如①;若判断为承接关系,那么后一个动作往往是前一个动作的继续,可用“于是”“就”“然后”“那么”替代,如②③;若判断为目的关系,可用“来”“用来”等代替,如④⑤;若判断为修饰关系,可以看它是不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词,或者是看前一动作行为是不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如⑦⑧;若判断为因果关系,可用“因为”代替,如⑨⑩。若替代后前后语意不畅通,则说明判断不准。
四、特殊现象不能忽视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③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⑤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⑥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①句中的“是以”实际上是“以是”,“以”是介词表原因,“是”是代词,现代汉语译作“因此”。②中的“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表凭借,“何”相当于“什么”,是指代事物的疑问代词,一般译作“凭什么”“怎么”。③句中的“以为”是动词,认为,把……看作。④句中的“以为”,中间省略了介词宾语“之”,“以”是起提宾作用的“把”,“为”是动词“制作”,意思是“把……作为或制成”。⑤句中的“无以”,意思是“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⑥句中的“有以”,意思是“有什么办法用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