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者的态度赏析诗词

作者:李 明  时间:2018/4/13 21:54:41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236
  与西方相比起来,中国的文学尤其讲求知行合一。西方的求知并不是直接为了实践的需要,他们的哲学活动也往往是出于“纯粹的好奇”。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将理智分为“沉思的理智”和“实践的理智”:“沉思的理智同实践与制作没有关系,它的状态的好坏只在于它获得的东西是真是假。”康德也将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分开研究。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下,西方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是可以分立的,如学者罗根泽先生所说:“他们自罗马的鼎盛时代,以至18世纪以前,盛行着‘判官式的批评’,有一班人专门以批评为业,自己不创作,却根据几条文学公式,挑剔别人的作品。由是为作家憎恶,结下不解的冤仇。”
  中国思想家则认为,相比“知”而言,“行”是更为根本和重要的。《荀子·儒效》篇云:“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汉代刘向在《说苑·政理》篇中也说:“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后代的思想家多强调“知”与“行”的一体性。宋儒程颐云:“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之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南宋理学家张栻也说:“知之进则行愈有所施,行之力则知愈有所进……盖致知、力行,此两者功夫互相发也。”理学大家朱熹则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明代王阳明更是提出“知行合一”,其《传习录》云:“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在这种知行观之下,中国诗学往往认为创作和批评是一体的。这种一体性体现在几个层面上。其一,批评可以促进创作。就古代的诗词写作而言,作者都要先从模仿古人开始,因此辨别和评赏古人妙处的批评性话语可以起到指点作用。其二,批评是为了创作。古人的诗话类批评著作都是为了指导创作,而不是为了纯粹求知。《文心雕龙》中“论文叙笔”的20篇文体论和“剖情析采”的19篇创作论,都以指导创作为目的。唐代流行的诗格、诗式类著作,也都是以作诗的声律、对仗、句法等法式为主的。从宋代开始,大量诗话也在通过技巧的谈论启发后学,如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点明用意曰:“诗话之作,非为能诗者作也,为不能诗者作,而使之能诗。”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诗文评”类小序中论诗文评之功能云:“讨论瑕瑜,别裁真伪,博参广考,亦有裨于文章欤。”其中,“有裨于文章”正是诗文评的意义所在。
  中国诗学中创作和批评一体性的第三个层面,是说只有创作者才有资格做最好的批评。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好:“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他反对的是“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清代诗学家徐增在他的《而庵诗话》中也说:“诗之等级不同,人到那一等地位,方看得那一等地位人诗出。学问见识如棋力酒量,不可勉强也。”“今人好论唐诗,论得着者几个?譬如人立于山之中间,山顶上是一种境界,山脚下又是一种境界,此三种境界各各不同。中间境界人论上境界人之诗,或有影子;至若最下境界人而论最上境界人之诗,直未梦见也。”正如现代学者方孝岳先生在他的大作《中国文学批评》中所说:“批评家固然站在旁观的地位,但是天下事往往要身历其境的人才能说得清楚;隔岸观火,终不能得其究竟。我们常时听见人家说‘眼高手低’,又有人说‘眼有神,笔有思’,这就是说只能批评而不能动笔。这种人比较既能评又能作的人,就不免相差一筹了。”
  因此,古代许多诗文评的作者在自道写作渊源的时候,都强调自己是经过多年学诗而深得其中甘苦的。黄子云《野鸿诗的》云:“余经三十年困苦中研出,故不得不以授人。”清代张谦宜《絸斋诗谈》卷三云:“吾尝与高大将军语,嘱曰:‘君辈慎勿谈兵,非身历行伍,九死一生,岂知此中消息。’噫!吾十三学诗,今五十五稔矣,刀痕箭瘢,遍体鳞皴,然后敢为后生言。”注诗也是如此,必须要对诗学有深厚体验者才能做好诗注,如清代学者钱大昕《杜诗注释序》所言:“故尝谓注诗者,必深于诗。”选诗亦然,明代前期的诗学大家李东阳在他的《麓堂诗话》指出:“选诗诚难,必识足以兼诸家者,乃能选诸家;识足以兼一代者,乃能选一代。”
  对于当今的诗词教学而言,最需要注意的即是——创作者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学批评。基础教育阶段的诗词教学主要定位在“赏析”这一层面,但如想更好地“赏析”,有一定的创作经验是最好的帮助。这是一个传统诗词复兴的时代,所谓复兴,不应该只是口头赏析,更应该身体力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应该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创作上的学习者。这样,古人就成为可以攀谈的师友,而不是只供分析的对象——以作者的态度去赏析诗词,必能得其肯綮。
  (作者单位系西安交通大学)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