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13份)
- 资源简介: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第一部分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第二部分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第二部分第九课问世间情是何物——两情相悦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第二部分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第二部分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第二部分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第一部分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第一部分第六课 先向歌诗求讽刺——社会写真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第一部分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第一部分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第一部分第四课 明月何时照我还——羁旅乡思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第一部分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附录:古诗词鉴赏多功能答题模式Word版含答案.doc
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
[对应学生用书P1]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资料助读]
◎释标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诗题点明的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广陵友人之作。桐庐江为浙江流经桐庐县境一段的别称,又名桐江。广陵,即扬州,又称维扬。旧游,老朋友。
◎知作者
孟浩然(689-740),以字行,名不详,唐朝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诗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后为张九龄荆州长史府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与李白、王昌龄等也都有交往唱酬。其诗清淡幽远,长于描写山水行旅及田园隐逸生活。有《孟浩然集》四卷。《全唐诗》录存其诗267首。
◎明背景
本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为了排遣苦闷,出游吴越,本诗即作者在游浙江桐庐时所写。
[精要赏析]
◎赏形象
1.前四句中“山暝”“猿愁”“沧江”“风鸣”“孤舟”这些意象有何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提示:把握意象共同点。
参考答案:这些带有凄迷孤寂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
◎析技巧
2.试分析本诗在情景结合方面的特点。
提示:了解情景结合方式。
参考答案:本诗融情于景。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即景生情,情随景至。诗人将内心的孤寂清冷融入凄凉的自然景物中。
◎悟意旨
3.本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从题目、意象特点及最后两联切入分析。
参考答案:这是旅中寄友诗。全诗写江上景色和旅途悲愁,表现他乡虽好终不及故土之意,流露出奔波不定、颇不得志之情。
汉 江 临 眺
[资料助读]
◎释标题
汉江,即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经湖北襄阳至汉阳流入长江。临眺,登高望远。“临眺”一作“临泛”,则是“临流泛舟”之意。
◎知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
……
附录:古诗词鉴赏多功能答题模式对应学生用书P70
[诗歌形象类]
类型一 意象赏析类
[常见设问方式]
1.诗(词)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词)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2.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词)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答题步骤]
①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
②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模板] 本诗(词)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词)人……的感情。
[典题印证]
鹧 鸪 天
[宋]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词人为何写杜鹃的啼叫声?
参考答案:诗人用杜鹃的意象,仿佛令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渲染了悲伤的氛围,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
类型二 意境品味类
[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解说相关诗句;
②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模板]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典题印证]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栖树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院中树上的乌鸦停止了聒噪,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轻盈无迹,打
……
第八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
[对应学生用书P42]
清 平 乐
[资料助读]
◎释标题
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忆萝月”“醉东风”。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或三仄韵。
◎知作者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却有非凡的艺术才华。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等,被称为“千古词帝”。
◎明背景
这首小令相传是李煜亡国之前的作品。有的研究者甚而指出说,它是李煜请求宋太祖放还他的七弟从善而不可得的时候写的。
[精要赏析]
◎赏形象
1.试分析“梅”这个物象的含义。
提示:扣住“梅”的特点及现状思考。
参考答案:“如雪乱”,是说落梅之多。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
◎品语言
2.分析开头“别”字的表达效果。
提示:从“别”的位置及词人的情感考虑。
参考答案:劈头一个“别”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
3.“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历来被诗家评为写愁之佳句。试作简要分析。
提示:从用词表达技巧等角度去分析写愁之妙。
参考答案:用了“更行”“更远”“还生”三个词语,将复迭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喻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
◎析技巧
4.试分析“拂了一身还满”一句中的表现手法。
提示:从“拂了一身还满”实指和虚指两方面考虑手法。
参考答案:“拂了一身还满”,以象征(双关)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