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北大才女写的《卖米》,为什么我们泪流满面?

作者:佚名  时间:2018/6/4 11:29:3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59
  前几天,整个朋友圈都在为一篇文章潸然泪下——《卖米》。总以为《多收了三五斗》的故事只存在于那个年代的课本里。却想不到,竟是张培祥——一个出生于1979年的北大女生的整个少年。
  她脚下那段担着大米踉跄走过十几里的赶集路,起先是贫穷通往活着的路,后来是乡间通往城市的路,最后是人间通往天堂的路。
  她拥有贫困,也拥有非凡的才华。她是北大BBS上著名的“飞花”,著有《大话红楼》及其他翻译作品近百万字,那篇曾获得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的《卖米》,只是她书写的诸多文章中的一篇。她因白血病逝于非典那一年,年仅24岁。
  正如网友评价:有的人,活着,就已经筋疲力尽。那么,祈愿她在去的那条路上如轻风飞燕,没有贫苦,没有重担,只有一朵自在飞花永驻芳华!
  【北大首届校园文学大赛一等奖作品】
  《卖米》
  1
  天刚蒙蒙亮,母亲就把我叫起来了:“琼宝,今天是这里的场,我们担点米到场上卖了,好弄点钱给你爹买药。”
  我迷迷糊糊睁开双眼,看看窗外,日头还没出来呢。我实在太困,又在床上赖了一会儿。
  隔壁传来父亲的咳嗽声,母亲在厨房忙活着,饭菜的香气混合着淡淡的油烟味飘过来,慢慢驱散了我的睡意。我坐起来,穿好衣服,开始铺床。
  “姐,我也跟你们一起去赶场好不好?你买冰棍给我吃!”
  弟弟顶着一头睡得乱蓬蓬的头发跑到我房里来。
  “毅宝,你不能去,你留在家里放水。”隔壁传来父亲的声音,夹杂着几声咳嗽。
  弟弟有些不情愿地冲隔壁说:“爹,天气这么热,你自己昨天才中了暑,今天又叫我去,就不怕我也中暑!”
  “人怕热,庄稼不怕?都不去放水,地都干了,禾苗都死了,一家人喝西北风去?”父亲一动气,咳嗽得越发厉害了。
  弟弟冲我吐吐舌头,扮了个鬼脸,就到父亲房里去了。
  只听见父亲开始叮嘱他怎么放水,去哪个塘里引水,先放哪丘田,哪几个地方要格外留神别人来截水,等等。
  2
  吃过饭,弟弟就找着父亲常用的那把锄头出去了。我和母亲开始往谷箩里装米,装完后先称了一下,一担八十多斤,一担六十多斤。
  我说:“妈,我挑重的那担吧。”
  “你学生妹子,肩膀嫩,还是我来。”
  母亲说着,一弯腰,把那担重的挑起来了。
  我挑起那担轻的,跟着母亲出了门。
  “路上小心点!咱们家的米好,别便宜卖了!”父亲披着衣服站在门口嘱咐道。
  “知道了。你快回床上躺着吧。”母亲艰难地把头从扁担旁边扭过来,吩咐道,“饭菜在锅里,中午你叫毅宝热一下吃!”
  赶场的地方离我家大约有四里路,我和母亲挑着米,在窄窄的田间小路上走走停停,足足走了一个钟头才到。场上的人已经不少了,我们赶紧找了一块空地,把担子放下来,把扁担放在地上,两个人坐在扁担上,拿草帽扇着。
  一大早就这么热,中午就更不得了,我不由得替弟弟担心起来。
  他去放水,是要在外头晒上一整天的。
  我往四周看了看,发现场上有许多人卖米,莫非他们都等着用钱?
  场上的人大都眼熟,都是附近十里八里的乡亲,人家也是种田的,谁会来买米呢?
  3
  我问母亲,母亲说:“有专门的米贩子会来收米的。他们开了车到乡下来赶场,收了米,拉到城里去卖,能挣好些哩。”
  我说:“凭什么都给他们挣?我们也拉到城里去卖好了!”其实自己也知道不过是气话。
  果然,母亲说:“咱们这么一点米,又没车,真弄到城里去卖,挣的钱还不够路费呢!早先你爹身体好的时候,自己挑着一百来斤米进城去卖,隔几天去一趟,倒比较划算一点。”
  我不由心里一紧,心疼起父亲来。
  从家里到城里足足有三十多里山路呢,他挑着那么重的担子走着去,该多么辛苦!就为了多挣那几个钱,把人累成这样,多不值啊!
  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家里除了种地,也没别的收入,不卖米,拿什么钱供我和弟弟上学?
  我想着这些,心里一阵阵难过起来。
  看看旁边的母亲,头发有些斑白了,黑黝黝的脸上爬上了好多皱纹,脑门上密密麻麻都是汗珠,眼睛有些红肿。
  “妈,你喝点水。”
  我把水壶递过去,拿草帽替她扇着。
  4
  米贩子们终于开着车来了。他们四处看着卖米的人,走过去仔细看米的成色,还把手插进米里,抓上一把米细看。
  “一块零五。”
  米贩子开价了。
  卖米的似乎嫌太低,想讨价还价。
  “不还价,一口价,爱卖不卖!”
  米贩子态度很强硬,毕竟,满场都是卖米的人,只有他们是买家,不趁机压价,更待何时?
  母亲注意着那边的情形说:“一块零五?也太便宜了。上场还卖到一块一呢。”
  正说着,有个米贩子朝我们这边走过来了。
  他把手插进大米里,抓了一把出来,迎着阳光细看着。
  “这米好咧!又白又匀净,又筛得干净,一点沙子也没有!”母亲堆着笑,语气里有几分自豪。
  的确,我家的米比场上哪个人卖的米都要好。
  5
  那人点了点头,说:“米是好米,不过这几天城里跌价,再好的米也卖不出好价钱来。一块零五,卖不卖?”
  母亲摇摇头:“这也太便宜了吧?上场还卖一块一呢。再说,你是识货的,一分钱一分货,我这米肯定好过别家的!”
  那人又看了看米,犹豫了一下,说:“本来都是一口价,不许还的,看你们家米好,我加点,一块零八,怎么样?”
  母亲还是摇头:“不行,我们家这米,少说也要卖到一块一。你再加点?”
  那人冷笑一声,说:“今天肯定卖不出一块一的行情,我出一块零八你不卖,等会散场的时候你一块零五都卖不出去!”
  “卖不出去,我们再担回家!”那人的态度激恼了母亲。
  “那你就等着担回家吧。”那人冷笑着,丢下这句话走了。
  6
  我在旁边听着,心里算着:一块零八到一块一,每斤才差两分钱。
  这里一共 150 斤米,总共也就三块钱的事情,路这么远,何必再挑回去呢?我的肩膀还在痛呢。
  我轻轻对母亲说:“妈,一块零八就一块零八吧,反正也就三块钱的事。再说,还等着钱给爹买药呢。”
  “那哪行?”母亲似乎有些生气了,“三块钱不是钱?再说了,也不光是几块钱的事,做生意也得讲点良心,咱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米,质量也好,哪能这么贱卖了?”
  我不敢再说话。
  我知道种田有多么累。
  光说夏天放水,不就把爹累得病倒了?
  弟弟也才十一二岁的毛孩子,还不得找着锄头去放水!
  毕竟,这是一家人的生计啊!
  7
  又有几个米贩子过来了,他们也都只出一块零五。有一两个出到一块零八,也不肯再加。
  母亲仍然不肯卖。
  看看人渐渐少了,我有些着急了。
  母亲一定也很心急吧,我想。
  “妈,你去那边树下凉快一下吧!”我说。
  母亲一边擦汗,一边摇头:“不行。我走开了,来人买米怎么办?你又不会还价!”
  我有些惭愧。
  “百无一用是书生”,虽然在学校里功课好,但这些事情上就比母亲差远了。
  又有好些人来买米,因为我家的米实在是好,大家都过来看,但谁也不肯出到一块一。
  看看日头到头顶上了,我觉得肚子饿了,便拿出带来的饭菜和母亲一起吃起来。
  母亲吃了两口就不吃了,我知道她是担心米卖不出去,心里着急。
  母亲叹了口气:“还不知道卖得掉卖不掉呢。”
  我趁机说:“不然就便宜点卖好了。”
  母亲说:“我心里有数。”
  8
  下午人更少了,日头又毒,谁愿意在场上晒着呢。
  看看母亲,衣服都粘在背上了,黝黑的脸上也透出晒红的印迹来。
  “妈,我替你看着,你去溪里泡泡去。”
  母亲还是摇头:“不行,我有风湿,不能在凉水里泡。你怕热,去那边树底下躲躲好了。”
  “不用,我不怕晒。”
  “那你去买根冰棍吃好了。”
  母亲说着,从兜里掏出两毛钱零钱来。
  我最喜欢吃冰棍了,尤其是那种叫“葡萄冰”的最好吃,也不贵,两毛钱一根。
  但我今天突然不想吃了:“妈,我不吃,喝水就行。”
  最热的时候也过去了,转眼快散场了。
  卖杂货的小贩开始降价甩卖,卖菜,卖西瓜的也都吆喝着:“散场了,便宜卖了!”
  我四处看看,场上已经没有几个卖米的了,大部分人已经卖完回去了。
  9
  母亲也着急起来,一着急,汗就出得越多了。
  终于有个米贩子过来了:“这米卖不卖?一块零五,不讲价!”
  母亲说:“你看我这米,多好!上场还卖一块一呢……”
  不等母亲说完,那人就不耐烦地说:“行情不同了!想卖一块一,你就等着往回担吧!”
  奇怪的是,母亲没有生气,反而堆着笑说:“那,一块零八,你要不要?”
  那人从鼻子里哼了一声,说:“你这个价钱,不是开场的时候也难得卖出去,现在都散场了,谁买?做梦吧!”
  母亲的脸一下子白了,动着嘴唇,但什么也没说。
  一旁的我忍不住插嘴了:“不买就不买,谁稀罕?不买你就别站在这里挡道!”
  “哟,大妹子,你别这么大火气。”
  那人冷笑着说,“留着点气力等会把米担回去吧!”
  等那人走了,我忍不住埋怨母亲:“开场的时候人家出一块零八你不卖,这会好了,人家还不愿意买了!”
  母亲似乎有些惭愧,但并不肯认错:“本来嘛,一分钱一分货,米是好米,哪能贱卖了?出门的时候你爹不还叮嘱叫卖个好价钱?”
  “你还说爹呢!他病在家里,指着这米换钱买药治病!人要紧还是钱要紧?”
  母亲似乎没有话说了,等了一会儿,低声说:“一会儿人家出一块零五也卖了吧。”
  可是再没有人来买米了,米贩子把买来的米装上车,开走了。
  10
  散场了,我和母亲晒了一天,一粒米也没卖出去。
  “妈,走吧,回去吧,别愣在那儿了。”
  我收拾好毛巾、水壶、饭盒,催促道。
  母亲迟疑着,终于起了身。
  “妈,我来挑重的。”
  “你学生妹子,肩膀嫩……”
  不等母亲说完,我已经把那担重的挑起来了。
  母亲也没有再说什么,挑起那担轻的跟在我后面,踏上了回家的路。
  肩上的担子好沉,我只觉得压着一座山似的。
  突然脚下一滑,我差点摔倒。
  我赶紧把剩下的力气都用到腿上,好容易站稳了,但肩上的担子还是倾斜了一下,洒了好多米出来。
  “啊,怎么搞的?”母亲也放下担子走过来,嘴里说,“我叫你不要挑这么重的,你偏不听,这不是洒了。多可惜!真是败家精!”
  败家精是母亲的口头禅,我和弟弟干了什么坏事她总是这么数落我们。
  但今天我觉得格外委屈,也不知道为什么。
  “你在这等会儿,我回家去拿个簸箕来把地上的米扫进去。浪费了多可惜!拿回去可以喂鸡呢!”母亲也不问我扭伤没有,只顾心疼洒了的米。
  11
  我知道母亲的脾气,她向来是“刀子嘴,豆腐心”的,虽然也心疼我,嘴里却非要骂我几句。
  想到这些,我也不委屈了。
  “妈,你回去还要来回走个六七里路呢,时候也不早了。”我说。
  “那地上的米怎么办?”
  我灵机一动,把头上的草帽摘下来:“装在这里面好了。”
  母亲笑了:“还是你脑子活,学生妹子,机灵。”
  说着,我们便蹲下身子,用手把洒落在地上的米捧起来,放在草帽里,然后把草帽顶朝下放在谷箩里,便挑着米继续往家赶。
  回到家里,弟弟已经回来了,母亲便忙着做晚饭,我跟父亲报告卖米的经过。
  父亲听了,也没抱怨母亲,只说:“那些米贩子也太黑了,城里都卖一块五呢,把价压这么低!这么挣庄稼人的血汗钱,太没良心了!”
  我说:“爹,也没给你买药,怎么办?”
  父亲说:“我本来就说不必买药的嘛,过两天就好了,花那个冤枉钱做什么!”
  晚上,父亲咳嗽得更厉害了。
  12
  母亲对我说:“琼宝,明天是转步的场,咱们辛苦一点,把米挑到那边场上去卖了,好给你爹买药。”
  “转步?那多远,十几里路呢!”我想到那漫长的山路,不由有些发怵。
  “明天你们少担点米去。每人担 50 斤就够了。”父亲说。
  “那明天可不要再卖不掉担回来哦!”我说,“十几里山路走个来回,还挑着担子,可不是说着玩的!”
  “不会了不会了。”母亲说,“明天一块零八也好,一块零五也好,总之都卖了!”
  母亲的话里有许多辛酸和无奈的意思,我听得出来,但不知道怎么安慰她。
  我自己心里也很难过,有点想哭。
  我想,别让母亲看见了,要哭就躲到被子里哭去吧。
  可我实在太累啦,头刚刚挨到枕头就睡着了,睡得又香又甜。
  【作者故事】
  大山深处走出的北大才女
  2004年6月,权威文学杂志《当代》署名“飞花“发表了张培祥的纪实长文《卖米》,随后被《读者》、《新华文摘》转摘,一度引起轰动。
  《当代》的编者手记有这样一句话:“面对现实的苦难,这个年纪轻轻的作者,态度是朴实的,从容的,甚至是面带微笑的,平淡中有一种只有经典的现实主义才有的力量。如果飞花还活着,那将有多少期待啊!”
  彼时,张培祥去世已一年。虽然文章刊登时没有注明作者的出生地,但我们猜测她可能是醴陵女陔,并产生寻访她家乡的想法。也正是这一番寻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卖米》作者及其父母为了生存所历的艰辛,也更深切了解了中国农民现实的生存状态。
  飞花(张培祥)的家就在醴陵市原转步乡筱溪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种田人,生出女儿时他们并不知道,她日后会成为北大的高材生,并且只能活24年,而这24年竟然能做出许多人一生都不可能做出的成就:目前已经出版的有长篇作品《大话红楼》、译著有《所向披靡》、《你像你的狗一样快乐吗》等等,创作和译著有百万字之巨。而这些,全部是她课余时间完成的。
  她还以学生的身份,策划和参与主持湖南卫视《新青年》栏目一至二期。她酷爱下棋,曾在北大成立了一个棋社;为了帮家里赚钱和帮弟弟读书,她从高中到大学,一直坚持打工,不仅不要父母的学费,而且在外打工赚来的钱全部补贴家用。她母亲说,家里墙上贴的瓷板,地下铺的水泥,包括彩电、洗衣机等等全是女儿赚钱买的。她短暂的一生,经历了一般女孩难以想象的坎坷……
  2003年,北京大学在八宝山为这位历经磨难的才女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撒贝宁介绍其生平时,“全场恸哭失声”。
  【写作课堂】
  刷屏的《卖米》,我们可以学习到什么?
  关键词1:好文不炫技
  对于《卖米》这篇文章,讨论“技”的层面是徒劳的,它是零技巧的,如同一镜到底的纪录片,没有剪辑、蒙太奇的加工,就是原汁原味还原生活。而打动人的,也在于生活本身,这就是真实的生活,真实得如一把刀子,哪怕刀身上照不见自己的影子,刀锋也会刺到内心的柔软处。
  将《卖米》和《王凤雅小朋友之死》这两篇备受关注的文字比较一下(不幸的是,文中两位主人公都不在了),前者是零添加的,每个细节都是真实存在的,连抒情都很克制淡然;后者明显添加过多,捏造了筹款的数据、双方的肢体冲突、男孩女孩间的轻重抉择。因此,前者唤起的是朴素的内心情感,后者激起了激烈的社会情绪。也许生活本身已很复杂,但我们在描述生活时可能让复杂又加深了,尤其在别有用心地描述之后,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古人说“修辞立其诚”,为文之道,一个“诚”字很重要,以真诚纯良之心诉诸文字,才有善美的观后。以矫饰浑杂之心为文,会有负面的反弹,而且尝到恶果苦果的人不会只是一个。面对生活,不必炫技,老老实实描述就好了。
  关键词2:学会与苦难相处
  卖桃、卖西瓜,我小时候在农村也经历过,也见到过父母为了每斤多挣五分钱,把百来斤的担子挑上六层楼,但是我没有写出《卖米》这样的文章,我想是因为父母尚有能力庇护住我,生活的担子没有如此深刻地勒进我的皮肉、我的灵魂。
  “飞花”想不想经历这一切呢?想起身世非常坎坷的民谣歌手周云鹏,他曾非常直白地说:你要知道那些经历是为了一首歌,你非气死不可,你才不愿意去写。你会想,别写那首歌了,宁愿好过一点。
  很多人会告诉你苦难是艺术的催化剂,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嘛,我们的文化里早有这样的传统。但是好像没办法因此说,苦难我爱你,还有更多我们看不见的人在苦难里沉沦,变成苦难的顺民。
  过去是,现在也是,每个时代都在发生这样的事。艺术作品对身处苦难中的人来说,更像一个无心插柳的副产品,当事人不会想着我要咬牙把这关过了,为了以后能靠苦难成名。苦难不一定都会回甘,苦难也不需要赞美,它就像开门迎面矗立着一座大山,自能令人敬畏。
  写苦难我还喜欢李娟,她写的阿勒泰,风光绝美、开阔广袤,自然的狰狞可怖和生活的针头线脑又全都藏在里面。如果按照传统写法,我们认识的可能只是普通的牧区生活、普通的新疆和普通的裁缝女,但是她那种对苦难的举重若轻和平常心,对周围居民无分别心式的体认,创造了仅此一家、别无分店的风物图,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和价值王国。
  《卖米》的写法是经典现实主义写法,只是白描,简笔画一样交代情节,并没有过多强调苦难,但是只要跟随“我”的心理活动自然流动,痛苦就自然传导到读者的每一个末梢神经。这种感染力的来源,是值得学习写作的人揣摩的,这里面深藏着作者对待苦难的态度,与苦难的相处之道。
  关键词3:真实纯朴
  《卖米》一文,读来为之动容。文章没有炫目的写作技巧、没有精巧的布局安排,有的只是真实的故事叙述与纯朴的人物语言,这两点可供同学们在写作中借鉴。
  第一,真实的故事叙述。“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首先要能够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不同的意义,从而储备为真实可感的写作素材。卖米本为农村生活常见的活动之一,作者却将它记录下来且描写的十分细致。例如母亲坚持米价一块一,米贩子最多出到一块零八,散场时却最多只肯出一块零五,故事随着价格的变化徐徐展开,使人为卖米给父亲治病的结果揪着心。写作中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宏大壮阔、可歌可泣的故事,如若能清晰完整地讲好一个故事,也同样能打动人心。
  第二,纯朴的人物语言。《卖米》一文中,模范地向我们展示了“什么人该说什么话”,即语言与人物形象十分契合。
  比如母亲说:“你学生妹子,肩膀嫩”,母亲称呼我们“毅宝、琼宝”,展现了母亲是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疼爱孩子的农村妇女形象;
  米贩子嘲讽道:“大妹子,你别这么大火气,留着点气力等会儿把米担回去吧!”展现了米贩子精于算计、市侩促狭的农村小商贩形象;
  我忍不住插嘴时说道:“不买就不买,谁稀罕?不卖你就别站在这儿挡道!”体现了作者不忍母亲的辛劳被辜负,也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味。
  人物的对话不仅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表露出了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与感情,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垫定整篇文章充满了农村生活的真实、纯朴气息。
  尤其在文章最后让读者为艰辛生活的一家人心酸,却又对努力付出的他们充满敬佩与祝福,让人不禁感叹“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